这本书是方绍一老师的礼物。这本书装帧精良,印刷精美。我之前就听说方老师一直在收集夏成涛的墨迹,知道他为这本书的编写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以,在看到网上出版的消息之前,我就想买一册来欣赏一下夏成涛不同阶段的佛书。不过疫情期间北京快递还没有恢复正常,所以我一直没有购买过任何书。但我没想到方老师会给我这份礼物。我在微信上表达了感谢,并表示收到这么贵的书作为礼物我很不好意思。不过方老师说我给这本书做了注释,因为它不完整。书中没有收录,但他仍然在后记中表达了谢意。虽然这件事我已经忘记了,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了方老师做人的态度。即使是一点帮助或者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仍然对朋友的奉献心存感激。
本书为厚16页精装全彩印刷。方老师把他收集的相关图片分为几个部分:书画、书信、碑刻、附录、印章。同时附有夏承焘年表概要。每个部分都是按时间来组织的。按顺序排列,每件作品均以全景和放大细节展示。同时,他还为每件作品写了说明,并写了说明并标注了收藏者的名字。因此,阅读本书颇能让读者感受到夏承涛笔迹的变化过程。
本书开头有郑老师写的序言。郑老师首先谈到了40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夏成涛书法时的感受。出于某种原因,郑老师总是把夏成涛的书法与杨宁的《夏热帖》和杨维珍的《溪断流水泛胡麻》横幅书法进行比较。郑老师还说,夏承涛的字迹其实和这两位书法大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有这样的联想。不过,以我拙见,夏承涛的字迹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属于书法派的,而且他的很多作品都流露出书法的气息。
可能是出于对胡须人书法的喜爱,郑铮老师在序中批评了非常注重碑学的康有为,因为康主张“为古弟子”,从碑、笔记、碑文中寻找古代书法传统。经文的残余。郑铮老师也表示,这些古物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他也强调,很多经文都是业余抄写者所写,但康老师认为这是粗鄙的。这种鼓吹实际上毁了书风。不过,民国时期也有一些学者不为康老师的思想所感动,翁胡子就是其中之一。因此,郑老师称赞翁胡子的书法是“外表平静,内心暗藏”。法律”。
书信和笔记不仅是作者轻松状态下的书法作品,书中的内容也将成为重要的史料。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夏成涛写给钱明山的一封信。方绍一查证,这封信是1927年写的。挚友王靖安《摘星说诗》佩服,佩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夏承涛对钱明山的诗有多推崇,而我恰好有木活字版的《人间词话》。不过方绍一老师在文中详细梳理了夏成涛和钱明善的关系,也谈到了他和谢雨岑的关系。读了方老师的研究,让我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夏承涛在给荣庚的信中提到:“我常州朋友谢于岑君,是当代著名诗人,仰慕其师已久,欲求金文或甲文。谢君擅长书法不断加强,傅先生对土匪和老百姓的要求太高了,但季老师却不这么认为。
近年来,书法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夏承涛的作品也广受追捧。方绍一老师能编出这么大一本书,而且书中不仅有书法目录,还包括考证和讲解。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喜爱夏承焘墨迹的人的案头必备品,也必将成为收藏夏承焘墨迹的人的鉴赏指南。
《摘星说诗》 方庆刚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我从未见过方老师,只是在官方微信上交流过。他不仅给了我这幅杰作,还给了我一幅汉画原石拓片,而且是朱拓。这拓片的正反面还各附了一张素纸,可见方老师做事的认真。我一生中从未收到过这份礼物,这让我非常感动。方老师在拓片里面放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拓片的名字叫“平步青韵”。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我仍然被于芳老师的美好祝愿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方老师在这部专着的题词中题写了三首诗:
鲁迅最有见识,韩高最有力量;
我生得晚,血液又黑又黄。
最像汉代皇帝能画画,匡、班马能写文章;
我这才意识到鲁迅是多么伟大,想起他就不再犹豫了。
玄事据说千代万代,却似千里欢喜;
犹犹豫豫又想起我的科举,喊着问谁是英雄。
右录《鲁迅藏汉画珍赏》 向李伟老师赠送三首诗以及对出版的反思。
南阳散人方青刚来郑州
原来,方清刚老师是南阳人,当地是汉画最著名的产地之一。难怪方老师能写出这样的专着。
本书的前言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先生撰写。黄贯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大部分财产被转移到北京的情况。仅陆波收藏的鲁迅藏品中,就有金石碑刻5100余件。6000多件。随后黄观在总序中提到,鲁迅集中收购了几个时期的艺术品,包括古砖造像、木拓片、瓦片铭文等。此后,鲁迅又陆续编撰了《鲁迅藏汉画珍赏》、《汉画象目录》、《六朝造象目录》等,但这些手稿在鲁迅生前并未出版。
十二卷专着中,有两卷是北京鲁博物馆的外人所著,两卷中的一本是方先生所著,可见他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方清刚还在本书序言中谈到了鲁迅收藏的大量拓片。他认为,纵观中国收藏史上,这个数字极为罕见。鲁迅收藏的拓片不仅数量多,而且珍品不少。作品精美,其中“汉画像石拓片700多幅,尤为耀眼”。
碑刻、碑刻收藏是最受中国古代藏书家关注的分支之一。迄今为止,拓片收藏一直是古籍拍卖的热点。不过,在购买碑文上的铭文时,大多数人都会关注拓片的年代,尤其是碑文上的考证文字。鲁迅虽然搜集拓片、访碑临摹,但他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石碑上的图案。正如徐寿昌所说:“收集、研究汉魏六代石刻,不仅注重其文字,而且研究其肖像、图案”
看来鲁迅收集拓片是从文字研究历史,从图案研究艺术史。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乎拓片的精准拓印。例如,鲁迅在给台金农的信中说,他所认可的石刻数量虽然不少,但“不善技艺的也不少”。看来,方清刚老师的这本专着,是从鲁迅收藏的一百多幅肖像拓片中挑选出来的,应该是鲁迅收藏的拓片中的精品拓片。
从本书藏品来看,河南南阳的汉画数量最多,占全书卷的一半,其次是山东的汉画。本部分的主体部分是对吴氏祠汉画图案的解读。还收录了山东各地汉画近二十种。第三部分是四川、甘肃的汉画。两地汉画加起来只有五种。
据我了解,这些汉画拓片大多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图案来解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方老师对每个图案所描绘的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对汉画像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我以前读过《唐造象目录》,其中最熟悉的一句话是“日月星辰三灯”。方老师在这本专着中解读的第一个图案是“日月星辰齐照”,他说这个图案的左边是一个巨大的阳屋,头上有一朵软藤黄花菜。接下来,他描述了这幅画的构图,然后他总结道:“这幅汉画用独特的想象和浪漫的造型,表达了汉代先民对日月星辰的认识,蕴含着美好的愿望和温暖的情感。” ”。
方老师在解读图案时,还穿插了一些历史知识。比如,在解读《东宫苍龙星座》时,他谈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四象或四维。每组又分为七个星座,即二十八颗星星。古人想象七星各为一种动物,故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方苍龙七宿为焦、亢、地、方、心、尾、己:“焦为苍龙之首,亦为苍龙之角;亢宿代表龙的颈项和咽喉;地速代表龙的脖子和喉咙。龙爪,龙腹;龙尾,龙尾。
这些肖像拓片大多没有标题。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给每幅画起一个名字。方老师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阐释方法有的用成语,有的用形象。前者如狐狸冒虎,或百兽翩翩,后者则是一头不怕狮子的牛,狮王等。不过有些肖像表达的是同一个称谓,所以方老师有给他们不同的名字。例如,始祖伏羲就有《女娲与伏羲交配图》。方老师在文中提到,这是最著名的兄妹婚姻。话题。我们的祖先都是近亲结婚的,难怪我们这么无知。此外,他在谈到另一幅画时,将其命名为“原伏羲”。人们对“发起者”这个词的使用最为广泛,但很少有人思考这个词的起源。方老师在解读这张图时说道:
这幅画中的伏羲有很多独特的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脸上的大尖头鼻子。鼻子是五种感觉器官之一,用于呼吸。古人认识到鼻子是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首先成形的,所以称祖先为鼻祖。古人还观察到,人类出生时,头先出现,动物出生时,鼻子先出现,所以鼻子一词也有开始或开始的意思。这幅汉画中的大鼻子伏羲形象,很可能意味着伏羲是人类的祖先。
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话题。通过对图像的解读,读者可以了解图案所表达的故事。但一直令我疑惑的是,南阳的肖像砖比较粗糙,而山东的肖像砖却比较细腻。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差异。以后我会向方老师请教。
《三字经》 李兆安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一版,2019 年4 月,首次印刷
本书前有朱文进大师亲笔序言。序言是用文言文写的。序言中提到,老师们与独斋法师是相邻的。不知独斋是不是李兆安大师的昵称,对独斋大师有所帮助。打电话吧。
从朱文金老师序言的描述中,我了解了笃斋老师的性格:“他默默地背诵注释,红沙真黄在手上和嘴里都不容易掌握。他的眼睛没有窥视花园。”没有空的太阳,他不知道客人的到来,特别是如果你没有注意到风景。”
看来独斋老师也很擅长批书。他对一些问题不轻易做出判断,也不喜欢社交。然而,当他遇到亲密的朋友时,他可以不停地与他交流。对于独斋的藏品,老师们表示:“独斋的书架横排,盒盒一字排开。”看来他藏书不少,但老师们最喜欢的是独斋收藏的古代尺子和牌位。
本书收录了清代著名作家的手写笔记约100篇,其中不乏名家名篇。我感兴趣的是何焯的手写笔记,因为何一门批的书很多,但由于他的笔迹特征不明显,这些关于一门批书是否是原版的,在后世争论不休。学校是真的还是假的。冉笃斋的《何氏焯水手记集》是何氏的标准形式。
王涛的信向来很少见。笃斋收藏的那本长达八页。更为难得的是,文章谈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比如,在谈到日本时,王涛谈到了日本对朝鲜半岛的觊觎。他说:“日本人在最近的海域也做好了极其充分的准备,神户和横滨尤其强大。”在谈到日本的地理环境时,王涛说:“日本的地形就像一条长蛇,但要看情况,从它的大小来看,还不足以与中国的第二、第三省相比。”只是表面上模仿西法,近来纸币日趋廉价,钱日渐稀,外国势力强而中间国家弱,人民贫穷,财富枯竭。而且这个国家不可能是一个国家,更何况,我会付出十倍的代价,一百倍的敌人的力量来。”由此可见当时的王涛是多么的鄙视日本。我想这是很多文人对日本的看法。如此轻敌,必将导致日后的失败。
这些手稿不仅是精美的书法作品,也是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重要证据。将这些手稿一一复印出版,可以为学术界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笃斋藏清代百家书札》 2018年合订本,执行主编:谭宗元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中心出品
《芳草地》 发表的内容主要是现当代文人的写作和研究文章。不过我有自恋倾向,对现当代文学知之甚少,所以读这本杂志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比如石万写的《芳草地》这篇文章,让我当时了解了很多细节。例如,文革前,文联大楼位于王府井北大街。当时,文联下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经营者协会等十个团体。 1966年夏天,大楼遭到猛烈炮火。四人帮瓦解后,1978年1月,中宣部建议经党中央批准成立文联和各社团恢复筹备组。但文革期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文联大楼被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占用,筹备组不得不另觅办公场所。他们在原杂志社大陆设立的沙沙北街2号《农展馆南里十号大楼》建了几排木屋。
石万在文中介绍,中国作协虽然隶属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但自建国以来就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列为正部级单位。中国的。两个部级单位在抗震棚里工作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1986年底,中国文联大楼终于在南里10号农业展览馆落成。但由于种种变化,文联、作协暂时不会迁入这座大楼。文联所属单位将先迁入新大楼。入住的有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化杂志社等。后来,维熙担任了《红旗》的主编。
我只见过丛维希老师一次。大约两年前,我和李慧、绿茶两位老师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次聚会。参加者包括丛老师和他的妻子。记得聊天时谈到了吃安眠药的困惑,因为不吃药很难入睡,而且担心长期吃药会产生药物依赖。老师告诉我不用担心,因为他已经吃安眠药四十多年了,但他还是吃。医学也需要技巧。我向他寻求建议。老老师摆摆手,说去问问我老婆吧,她是医生。丛老师很耐心地给我讲解吃药的技巧。她告诉我不要担心对安眠药的依赖,因为你越抗拒,你就越焦虑,对你的精神就越有影响。但不能长期服用一种药物。一段时间后,您将需要换用另一种药物。虽然我吃安眠药还不到三年,但一直都是吃一种药,所以不知道还有哪些相关的药。丛女士立即叫人拿来纸笔,然后写下了几个药名。如此认真地对待闲聊,让我对丛老师夫妇产生了敬意。那天晚上,丛老师很高兴。他甚至兴奋地站起来唱起苏联老歌。当时,几位老教师齐声唱歌。气氛十分感人。
正是因为那次聚会,我才有了采访丛老师的想法。毕竟我三十年前就读过他的小说了。丛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可惜我有太多的家务活要做。一年多后,这次旅行失败了,然后我听到了老老师去世的悲伤消息。现在我在《中国作家》上读到了维西老师的一些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和老老师见面时的场景和细节。
我还在这本杂志上读过一篇关于古代故事的文章。栾成洲写的《芳草地》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感触,因为这也是一篇关于作者寻找古人墓葬的文章。从文中我们得知,李毓昌是清朝嘉庆十三年进士。调任江苏县令。李玉昌带着几个仆人出发了。在苏州会见江苏巡抚王日章后,被派往山阳救灾。
当时山阳发生水灾,朝廷拨款赈灾。李玉昌负责检查救灾情况。很快他就发现山阳知县王慎汉扣留了赈灾款。此人的所作所为,导致无数灾民冻死、饿死。这让李玉昌非常生气,他准备向淮安府禀报。王沉寒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他两次设宴劝诱李毓昌,均遭到严厉拒绝。
于是王深汉和他的仆人鲍翔设计了一个计划,鲍翔贿赂了李玉昌的三个仆人。三人在茶里下了毒,随后鲍翔与三个恶仆联手,用丝带将李玉昌勒死。后来他又伪造了自己上吊的场景。与此同时,王深汉贿赂淮安太守自缢,并报知都督、巡抚。
李玉昌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安葬。当他的妻子林女士检查李宇昌的随身物品时,发现两件皮大衣的袖子上有模糊的血迹。她很惊讶一个上吊自杀的人怎么能从嘴里、鼻子里流血,而且他怎么能举起手来。她擦掉嘴角的血迹,将这件事告诉了李玉昌的二叔李太清。李太清进京告状。经皇帝批准,开棺验尸,终于真相大白。王慎翰、鲍翔等人被处决,李玉昌的恶仆也被凌迟处决。
人们应该信任别人吗?看来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自己对对方了解多少。然而,一个人往往相信自己的眼力。这种盲目自信的后果有时是无法挽回的。的。
《骨黑心赤李毓昌》 主编:马国兴陆秉旭
郑州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9年9月,首次印刷
本书《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文集》由马国兴老师赠送。藏书分为明堂、开书、文笔、书友、问问题、读微博、点点滴滴等章节。每一章的名字都是一本民间读物刊物,足见编者的用心。
在这个合集中,我读到了杨东写的文章《书香郑州》。我之所以读到这篇文章,是因为去年杨老师因医疗事故意外去世,让我想起了我和他交往的点点滴滴。杨东在家乡山西梨花村建了一座图书馆。我没去过他的图书馆,但我看到他贴了很多图书馆的照片,写了很多书和文章。他收藏和撰写的书籍都是当代出版物,与我的收藏理念不同,所以他捐赠的书籍不包括在老师和朋友捐赠的书籍清单中。但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思想的多样性,藏书也是如此。我不认为自己的话题是对的,而是认为别人的话题是错的。如果大家的收藏高度相似,这个藏书圈也会有所不同。它失去了吸引力。
2005年,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中心举办了第三届民间读书会。我受邀参加这次会议,并在会上第一次见到杨东。他说话很热情,但语速有点太快,我只是听着。他说的话我听懂了70%。但他诚实的语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在他写的这篇文章中再次看到了他的天真,因为他在文章中写到,家驹老师曾经打电话给他,询问他退休的事情。这让我意识到,杨东和王家驹都是一级作家,而且这个级别的作家养老金是非常高的。家驹哥得知杨东的养老金不高,就让他去相关部门核实一下。经杨东核实,原来他是按照二级作家的待遇领取养老金的。为此,他很感激王家驹老师的古道。看得出来,杨东永远不会忘记任何人对他的恩情。如今,这样一个熟人却毫无预兆地去世了。现在读到他的文集,我突然很感动。
这一集,我读了谢辉写的文章《王稼句与剪烛小集》。我关注这篇文章是因为两年前绿茶老师安排我到这家书店讲课,松舍书店的出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家书店是在一家老电影院里开的。谢辉在文章中提到,这家老电影院已更名为中州索科电影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位于电影院的学院。里面书籍的布局给读者一种安全感。松舍书店自开业以来,每周二都会举办讲座。截至2019年初,已举办讲座400余场。看得出来,书店老板不仅在经营书店,还在努力普及书籍文化。
本期节目中李双杰写的《松社书店》最具创新性,因为他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静静地记录着别人说出的金句。他在文章的开头用了“一个场景”这句话。千人千面的盛宴”,这说明李老师更加注重学者们的不同声音。比如,他录下了李建明说的话:“火车上的美女帅哥都在玩。”他们的手机,让我都不好意思拿出书来。”可见,看纸质书的人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上的稀有动物。
一群藏书家努力经营纸质出版物,每年都要在不同的地方召开年会。会后,主办方还出版了论文集。这种坚持令人敬佩。
《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妙语偶集》 刘少雄撰
远流出版社第一版2019年9月首次印刷
这本书是王荣文老师的礼物。从序言中我们得知,本书是作者根据讲座视频内容编写的。当时户外视频的拍摄地点选在林语堂故居,所以作者的序言是林语堂写的《东坡词·东坡情》来谈的。
早在1936年,林语堂就准备在美国写一本苏东坡传记,但直到1945年才动笔,两年后完成该书。刘少雄老师首先分析了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他首先描述了当时的国际环境,然后对比了苏东坡的遭遇。文章引用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他虽然饱食,但在经历了苦难和逆境后,他的人性变得更加温和、善良,并没有变得严厉。我们今天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吃了很多苦。”在生活中。”
但林语堂在序言中却表示,他写苏东坡传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想写而已。不过,林语堂也表示,他很欣赏苏东坡的创造力、正直、宽广和任性。所以他写这本传记是快乐的,快乐就是写作的理由。但刘有雄对林语堂的说法持保留态度,因为林语堂本人肯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所以不太可能因为喜欢就这么做。
可见,刘少雄是从解读林语堂写作《苏东坡传》的动机的角度出发的。当然,他会关注别人对林语堂写这本传记的评论。有评论家认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很多主观观点。比如他对宋代政治、学术方面的论述就过于肤浅和片面。为了凸显苏东坡的人格和成就,林语堂过分贬低王安石。怀疑。有人认为林语堂视东坡为自由主义者,视王安石为国家资本家。做出这样的界定,是为了强化王、苏之间的对立立场。
刘少雄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些言论。他认为,《林氏著作《苏东坡传》并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从学者的角度来说,不宜过于要求客观性。更何况,当时的林语堂处境艰难。在意语,手头的材料比较匮乏,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下,能够写出这本书,已经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如果以轻松的心态阅读这本传记,读者会了解到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故事。
刘少雄还分析了林语堂写这本传记的动机。他说,林语堂虽然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但他也遭受过许多无情的打击。林语堂说:“苏东坡遇到悲伤的挫折时,总是微笑着接受。”这句话也是林语堂在遇到人生逆境时的自我勉励态度,所以他怀着一种自我认同感写下了这本传记。
以上是刘少雄对林书豪作品的分析。接下来当然要谈谈他对苏东坡的看法。他首先说自己年轻时喜欢苏东坡。后来读了林语堂的传记,加深了对苏东坡的认识。坡的理解。通过林语堂的情感书写,触动了东坡的情感心境。他明确表示:“我可以容忍林语堂的一些偏见,但不能欣赏那些自称忠于史实、只求准确信息,却不知道今天的何日,没有现代意识,没有现代意识的人。”传记中没有太多个人观点。”
这段话表明了刘少雄研究东坡的态度,这段话也说明了他欣赏林氏作品《苏东坡传》的原因。因为刘劭雄和林语堂对东坡的态度是情感性地描述的,而情感带有很强的主观成分。在这种心态下,冷静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就等于无情甚至残忍。因此,可以说,刘绍雄是从一个有气质的人的态度来分析和讲述古代一位具有丰富气质的伟大作家的。
刘少雄的叙述是从东坡开始作词开始的。据了解,东坡在判杭州时,37岁,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接下来,笔者开始分析东坡为何在这个时候正式作词,是否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或者是某位诗人的影响,笔者注意到当时的老诗人张先当时,他的晚年也生活在杭州附近,所以他猜测张先的歌词对东坡有影响。同时,作者在《苏东坡传》中引用了叶嘉莹的说法。叶老师认为,苏轼是在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野心打击后开始作词的。笔者认同这种说法,于是从东坡21岁时随父亲、弟弟离家去北京开始说起。与此同时,我们开始讨论东坡“诗为词”的意义。重点之一是讲述东坡在密歇根任职期间写词最多的原因。
2019年,我去龟尾县旅游,特地参观了著名的超凡平台。这个平台是东坡来时修建的。现在,我爬上的平台是近几年重建的,但我仍然有站在平台上的感觉。在那里我努力体会东坡朗诵诗词时的心态,比如悲伤的《生死十年》。刘少雄在这里讲述了东坡第一任妻子王芙的故事,以及东坡继母王润之与王芙的关系等,让读者体会东坡写此字时的心态。
当然,东坡在密歇根时有两首最著名的诗。一是《论苏轼词》。我小时候读过这首诗。无论读多少遍,它总是让我兴奋不已,尽管当时我还是一个真正的青少年。我无法准确理解少年时是如何发疯的,但射狼如月的英雄气概却能让人热血沸腾。长大后,我发现这个词在写作上开创了一个时代,被称为豪放风格的先驱。正是因为这种豪放的风格,与之相反的文体被称为“婉约”。东坡填完这个词后,在给朋友的信中特别提到了这个词。东坡分明说了一句“虽然没有刘七郎的味道,但还是一家人,哈哈!”
每次读到东坡的这些句子,我似乎都能看到他写下这些句子时脸上略带调皮的笑容。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想创造一种独特的词风格,但显然他是在有意拓展词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相比之下,东坡的歌《江城子·密州出猎》人人都能唱。几十年前,我听邓丽君唱过《明月几时来》。我很喜欢那首歌的意境。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东坡的歌词。东坡的时代诗也是歌词,至今仍在传唱,因为他写完《水调歌头》后,命令手下的一群壮士拍手跺脚来唱。一群伟人来唱《千马滚滚平岗》。想想这个阵型就很令人兴奋。而东坡的《见怀子游》诗,却像一个人在月影下独自吟诵。人生的悲欢离合,不是靠哲学就能一言以蔽之的。数字越大,他的思想活动就越丰富。东坡之所以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在于他的真实气质,而刘绍雄老师就是从气质的角度来解读东坡的诗的。读到这样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东坡这个人、对东坡词的深深的喜爱。
《密州出猎》 作者:葛长森
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9年2月,首次印刷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南京的名茶,但以前我对此一无所知。李海在序中说:“清代,人们视栖霞寺的佘山茶、弘觉寺的天阙茶、清凉寺的清凉山茶被誉为金陵三大名茶之一。”
原来,南京有三大名茶,清凉茶就是其中之一。读完这本书后,我得知此茶产于南京老城的清凉寺,因为这座寺院是法眼宗的祖堂。我以前去过那里,但不知道那山出产名茶。
接下来,作者谈到了茶圣陆羽的伟大,因为“茶”字的底部曾经有两条横线。陆羽去掉一横线,就成了今天所见的“茶”字。然而,当他去掉这一笔之后,“茶”字就获得了更大的意义。作者说:“‘茶’字,以草为头,以木为根,以人为中,合起来,就是‘人生活在草木之中’。”人因草木而生存,草木因人的呵护而更加茂盛,这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也是中国茶道的文化渊源。 ”。
然后作者提到了陆羽和颜真卿的关系。颜真卿在南京任职时,看到五龙潭泛滥,就认真治理。同时,他上书皇帝,要求在全国设立81个放生池和五龙潭。其中之一。作者说,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放生池。为此,颜真卿还写下了《清凉茶话》。此碑现藏于五龙池旁的颜鲁公庙内。几年前我去那里参观过。遗憾的是我没能看到这座纪念碑。后来颜真卿在湖州时,邀请了一批名人合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陆羽也被邀请了。我在湖州的一个公园里找到了颜真卿故居,他在那里写下了《韵海镜源》。文章称,有五十多人参与了本书的编写。不过,如今修复的颜真卿故居面积并不大,也不清楚修复时是否是原住民建造时指的是什么?当然,也有可能这五十多名参会人员陆续来上班,但并不同时到场。
当然,本书的重点还是茶。葛长森在文章中引用了王安石对茶重要性的强调,“茶为人所用,相当于米盐,一日不可耗尽”。但我总觉得喝茶是吃饱了之后。是的,不喝茶可以,但不能吃饭。王安石既然这么说,估计是吃饱了才得出这个结论的。文章中,葛老师引用了很多古诗词、对联来谈论茶的重要性。比如流传最广的一段是出自一部元朝戏剧:
教你如何成为高手,如何成为高手,
就连家主也陷入了混乱。
早起开门时要做的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
诗的最后一句被人无数次的用到各种诗作中,想来恰好七个字能符合七律的整齐吧。虽然这些都能说明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我觉得让没有喝过茶的人来接受茶叶也不件容易的事,比如文中引用了阿拉伯人所著的《印度中国航海记》,其中谈到了中国人用热水冲一种树叶,并且说“此物有苦味”,竟然有苦味为什么还喝呢,这件事可以用辣椒类比:越辣越爱吃,这正说明了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而这种奇特性不分人种,西方人不是也爱喝苦咖啡吗。 葛长森在文中讲到了茶叶的分类,他说茶树上的鲜叶其实都是一个颜色,但因为加工过程中的发酵程度不同,使得出现了很多品种,这些品种可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绿茶是整个茶叶家族中茶量最大的一类,占比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后他在文中重点介绍了南京的雨花茶,但理海在序言中提到的南京三大名茶中没有雨花茶,作者在文中讲到雨花茶的产地在溧水东庐山下,看来这是作者喜爱的一种茶品。 葛长森在书中介绍了他家常用的两把茶壶,一个是现代制作的紫砂壶,上面镌刻着佛教的心经全文,另一个是伊斯兰风格的紫铜壶,因为他的老伴是回族,他们常用此壶配上伊斯兰茶点来享用,而难得的是:“我与老伴,不同民族,信仰也不同,我信仰佛教,老伴信奉伊斯兰教。但是,我们互相尊重,相互包容,和睦温馨,日子过得平静亦红火。” 难得的是,葛长森常到清凉寺去,他的老伴也与他一同到寺里去做义工,伊斯兰开斋节、古尔邦节时,他也陪老伴去清真寺与她一同欢度节日,这样的和协让人有一种奇特感。 书中谈到栖霞山是中国江南茶文化的发祥地,因为唐代的陆羽曾居住在栖霞寺,亲自上山采茶,并且在寺中写出了《茶经》初稿。大诗人李白也曾经在栖霞寺住过,并且写出了中国最早的一首以茶为题的茶诗。原来栖霞寺与中国茶史有这么重要的关系,而我曾几次去此寺寻访的都是古物,唯独没有在那里探看茶园。这也说明了我做事的一根筯,缺乏融会贯通的思路,葛长森的这部书能以轻松的笔调,从古至今、由人及己来叙述南京的茶史,而读过这部书后,希望下次再去南京时,去看一看当地的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