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文化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4 21:53:12

#2021生机大会#茶文化#修心

【茶的生物学起源】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 山茶科-山茶属 -茶种发源于中国云贵一带(也是野生茶类种类最多的地区)---佐证:龙头大山发现的茶籽化石,起源约200-500万年前。山茶属植物出现较早,但在冰河纪时,其原生地未遭受冰冻,因此引来繁盛期。*野茶定义:是分为两类:

a、野生型茶树 b、荒野茶树1、野生型:毒性:可能会有毒 可园培为:所谓野生型茶树(加工难度高)2、过渡型:毒性:一般无毒3、栽培型:毒性:无毒 可野放为:所谓的荒野茶树

【茶的文化脉络】

讲文化有4个层级分别为:习俗-制度-审美-哲学

一、茶文化之习俗,讲习俗之前,从开始前我们先聊从几个有意思的民俗开始:1、祝寿:米寿=八十八岁雅称,茶寿:108岁雅称,“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

2、茶在人生活用途发展脉络:药用-食用(三个阶段:鲜食、干食、加工)-饮用

3、茶与儒释道:儒:以茶养廉、以茶养德释:以茶禅定以茶入静道:以茶养生、以茶通灵*何为道?形上为道、形下为器

4、名寺出名茶:因和尚打坐参禅容易瞌睡,需要清神醒脑饮料,故名寺多产名茶

5、唐“煎“宋”点“:唐朝以”煎茶“为主,宋朝以”点茶“为主(1)煎茶步骤:a、茶饼:碾碎b、煮水:水中加盐,c、加入茶粉快速搅打《茶经》中关于煮水的三个温度区间的描述非常精彩:鱼目为一沸、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2)点茶步骤:a、投茶b、注汤调膏(注入少量嫩水)c、注汤击拂(注水至3-4分盏位)d、添汤击拂(添一分水位,来回运筅击拂茶汤)e、轻拂调细

*点茶传到日本逐渐形成了日本的“抹茶”技法

二,从民俗及时间维度来看茶文化的演变:

1、先秦时代: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引自于《茶经》)(1)《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约2700年,神农氏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迈出人类吃茶的第一步。(2)周公以茶入周礼,确保了茶在北方和中原的普及,但此时中原地区的百姓饮茶应该还未开始。在《周礼》中,记载了周朝专设“掌荼”24人,“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24人收集茶叶给丧事使用,说明此时能够使用茶叶祭祀亡者的还是少数贵族。

2、汉代:(1)《僮约》-王褒的故事:在《僮约》中有两次提到茶,就是“脍鱼氰鳖,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荼尽具”就是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荼”意为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将茶叶买回。根据《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就知道王褒为什么让便了到武阳买茶的原因了(2)两汉时期通过进贡途径,茶叶首先到达了京都长安,成为上层饮用的珍品,之后在中南地区开始有种植。而三国时魏国名臣张揖编写《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说明此时在四川和两湖采用老茶叶和米一起制作茶饼已经成为普遍做法。

3、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饮茶入江东,而以茶代酒的典故发现在这一时期:史料记载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

4、晋代:(1)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抹茶源自日本,但是抹茶其实源自中国。早在六朝晋代,中国就有抹茶,当时被称为“末茶”。古人习惯将茶叶制成茶饼,在需要饮用的时候就将其敲碎,磨成粉末状,用水冲释(2)而晋代奢靡之风盛行,而晋文化人以茶养廉:以茶养德,为中国茶文化增加了一抹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

*德字的拆解意义:“两”个人在“十”字路口,“目”光坚定,“心”在“一”起,朝向同“一”目标前进

5、唐代:

佛学盛行,以煎茶为主,且流程繁琐,主要在佛门盛行,茶杀青方式为蒸青,再加入香料,米粉,做成茶饼。(1)期间诞生了茶文化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茶圣陆羽,著《茶经》。相传其为寺院方丈在大雁堆里捡到一孤儿,故起名为“陆羽“

(2)唐代卢仝在《七碗茶诗》中对喝茶的感受有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6、宋:两个极端:宫廷精致化、平民市井化茶杀青方式仍为蒸青(1)宫廷精致化a、茶本峰精致化:龙团凤饼,巅峰之作:银丝雪芽

b、茶的艺术精致化:茶百戏(茶上作画)

c、茶的社交属性:斗茶:主要分为:咬盏:斗茶注重汤花,即击拂茶汤出现的泡沫。泡沫丰富而贴着盏壁,谓之“咬盏”

斗浮:咬盏时间长也不露出水痕,是斗茶胜利的关键,以下图为例,则左胜右负。

斗色:宋人尚白,宋徽宗曾言:“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下图左胜右负。

d、茶的器皿精致化:建盏(黑色,衬托茶色白)(2)民间市井化:市井茶摊

(3)日本茶道的起源:在宋元之际,来中国求学佛法的日本僧人中,有不少慕名来到径山寺。据俞清源的《径山史志》记载,名字可考的就达26人,其中的僧人有圆尔辨圆、南浦绍明、一翁院豪、大休正念等等。这些僧人在径山寺里坐禅论道,学成回国,开山立派,创立临济宗。他们对寺内饮茶之道也是耳濡目染,长年学习,对于茶宴之道自然精通。随僧人们返回日本,径山寺的茶香,也飘到东洋去了。在日本人自己编写的《类聚名物考》中曾记载:“茶道之起”,“由宋传入”。

7、明:

​(1)近代茶文化的转折点:朱元璋废团改散,武夷山腊面茶没落了,而炒青茶开始出现,开始出现近代泡茶的喝法—清饮,且由唐宋拘谨死板的茶文化,转变为,轻松,愉悦,休闲

*听到有个流行的说法:日本茶道VS中国目前饮茶文化是倒退么?很明显,这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转化和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进步。也是中国茶文化从唐代到宋代演变过程

(2)朱权(宁王):朱元璋的第17子,信仰道教,在宸濠之乱后被软禁,而著《茶谱》:其中,描述饮茶的最高境界非常精彩 :“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

(3)明后期,万历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主,将中国茶茶叶运往海外,出现了红茶工艺,正山小种,及乌龙茶,清朝中后期出现了白茶及渥堆工艺,而明朝前茶叶多为绿茶工艺(4)明后期,因为清饮流行,出现了紫砂壶,而之前多由盏或者碗*盖碗:是由碗演化而来,因碗烫手,宋朝加底托,后又为了延长茶的温度,加盖子,演化成了现有的盖碗。

三、从制度及时间维度来茶文化:

1、周礼仪:朝丧葬祭品祭祖

2、以茶治边的制度:唐文成公主带茶进藏,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水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藏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而青毛茶压饼后在运输过程中经风吹日晒后,逐渐演化为渥堆工艺

历朝历代在推行茶马政策的过程中,都是企图通过内地的茶叶来控制边区,用边区的良马来强化对内地的统治。茶马互市更是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就起源于唐宋时期。

用户评论

疲倦了

这篇文章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人对茶叶的历史与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悸╰つ

我阅读完这篇关于茶文化的文章后,被古人制茶工艺的精湛所震撼,每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寒

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不同种类的茶叶背后都有与其产地独特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文章中提到的《茶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关于茶叶的一部百科全书,真的很值得深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日久见人心

读完后我更加理解了泡茶的学问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不同温度、时间下对茶味的影响让我眼界大开。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栀

文中描绘的老茶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例子真是令人振奋,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充满活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这篇文章教会我在品味茶的同时,更注重品鉴其中承载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是一种全新的饮茶体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拽年很骚

我特别喜欢文章中提到的一代名茶“龙井”的传奇故事,感觉每一口都是历史的沉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所谓

对于一个茶叶爱好者来说,这篇关于茶文化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库,还增加了我对品茗的兴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运不堪浮华

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茶叶的历史,还分享了不同场合下选择合适茶种的小技巧,对日常非常实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难

读完关于茶文化的阐述后,我开始尝试自己动手泡茶,发现每一次的泡制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创作过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想

文中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每一片茶叶都是大自然的礼物,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展现出多样化的滋味和风情。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碧螺春”之所以成为顶级绿茶的秘密,对茶叶的品质和生长条件有独特的见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像过不去的桥≈

阅读后,我开始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泡一壶好茶、享受片刻宁静,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关怀。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关于道别

文章提到的茶叶与健康的关系,让我对饮用不同功效的红茶、绿茶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期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自凉丶

通过这篇故事性的文章,我对“普洱”的后发酵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品尝不同年份的茶品。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笔画眉

我了解到古代茶艺表演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艺术表达形式,非常宝贵。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离我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茶叶文化不应该只是收藏家的专属领域,而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一种美好体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迁心

这个故事不仅讲述了制茶的过程,还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让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通过深入的探讨,我开始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包含了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创新,非常精彩的故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