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载: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栽制茶叶,中国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天心岩九龙集石壁上现存有茶树6棵,从“大红袍”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按顺序编号,上层4棵(历史上称正本),编号1,2,3,4,中层1棵为5,底层1棵为6。据调查观察,这6棵茶树,虽同属一类型,但由于从武夷岩茶有性群体品种,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而来,因而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大体分为3个不同的株系。3,4号成熟早,节间短,叶小而长,叶面光滑,叶齿浅,叶边平,制成乌龙茶,岩韵明显(有棕叶香),香气较浓,味醇不淡,叶底黄亮稍暗。2,6号成熟居中,节间短,小叶型呈椭圆,叶质细嫩,叶齿细不明显,叶边平,制成乌龙茶香气较高,味醇稍薄,叶底黄亮,绿叶红镶边适度。1,5号成熟期最迟,叶齿粗而深,叶边呈波浪式,制成干茶香气比3,4号强,但不及2,6号,滋味似2,6号,叶底黄亮。
用户评论
我对武夷岩茶的历史一直很感兴趣!没想到竟然有专门的文章来探讨这个话题,真期待看到那些珍贵的史料记载。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武夷岩茶的口感和韵味非常独特,这和它的历史悠久密不可分吧。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揭秘一些神秘的传说,让我更了解这杯神奇的茶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讲真,我只听过武夷山产岩茶,没想到这个类型茶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这文章看完了肯定对武夷岩茶有更多了解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喝岩茶的人都知道它的珍贵,也明白这种价值不仅在于口感,更在于传承和历史沉淀。希望那些史料记载能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份文化的底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武夷岩茶的历史记载不多,没想到现在还有人积极去探索和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武夷岩茶的学术分析和研究成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啊,看来我喝的那些“老岩茶”也许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呢? 期待看看文章里提到的史料记载,真想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故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朋友说武夷岩茶的价格越来越高,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人把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看得越来越重。 希望这些史料记载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武夷岩茶的价值。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标题我感觉这篇文章肯定很专业,里面应该有很多学术性的解读和分析,我对这种深入的探索非常感兴趣!期待看到详细的内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能不能多介绍一下那些关于武夷岩茶的传说呢?我喜欢听一些故事,想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人和他们的与武夷岩茶的关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能提到哪些年代的史料记载呢?我听说武夷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时候,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早期的记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听别人说过武夷岩茶有“仙子茶”之类的称号,不知道这些都是真的吗? 文章里会不会提到这种说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很多关于武夷岩茶的宣传都停留在口感和香气上, 希望能通过史料记载来更好地了解它背后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茶叶的历史就像是一张巨大的地图,武夷岩茶只是其中的一块区域。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史料典籍的介绍,以及它们对武夷岩茶发展的解释和分析!希望文章能够给出更多有说服力和深度的内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只关注正面的史料记载啊,也要提到那些可能被遗漏或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才能更客观地评判和了解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只希望这篇文章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要能对这些史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武夷岩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什么说只有通过史料记载才能真正了解武夷岩茶? 我觉得也可以从它传承至今的面貌、生产技术和品饮方式等等方面去认识他的价值。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会很有趣, 期待在阅读中可以发现一些与我所认知的武夷岩茶不同的历史故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