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卷茶舒:揭秘叶底形态差异背后的原因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15 09:50:42

哇!细心到这种境界,真的太难得了!居然能将两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茶联系起来。小懂也不敢怠慢。先来看看这两款茶的叶底有何区别?

看,的确跟茶友“宫_诺”所描述的一样,台湾乌龙茶叶底完全舒展,而老枞红茶的叶底虽然已经泡开,但仍能看到卷曲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经业内人士的指点,小懂明白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原料的原因

总体而言,红茶的采摘级别会高于乌龙茶,也就是说红茶的原料更细嫩些,相对而言乌龙茶的原料更粗老些。原料越细嫩,越容易揉捻成形,而越粗老的茶叶,就越难使它蜷缩起来。(注:此处讨论的原因与茶友“宫_诺”所指的案例无关,此案例中乌龙茶采摘较为细嫩。)

打个比喻,年纪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使身体蜷缩起来。而年纪大了,筋骨就没那么灵活了。

2.烘焙的原因

不管是乌龙茶还是红茶,最后一道工序都是干燥,都会用炭火或机器烘焙。烘焙的温度对条索的卷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

一般来说,像清香型铁观音、轻发酵台湾乌龙茶的烘焙温度,多在60-70℃;而红茶的烘焙温度多在8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100℃。

3.揉捻的原因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红茶是全发酵茶,而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尤其是茶友“宫_诺”说的这款台湾青心乌龙茶,发酵度只有20-25%。二者在制作时的揉捻程度是不一样的。

红茶的外形要求是条索紧结,这就取决于揉捻的紧卷程度和细胞破损率,所以红茶的揉捻程度一般会比较强(包括时长和力度)。而乌龙茶,尤其是发酵度较轻的乌龙茶,揉捻程度自然要低很多。如果这款台湾乌龙揉捻太多,发酵度就会偏重啦!

不要被台湾乌龙紧结的圆形颗粒迷惑了,这只是乌龙茶的干茶外形而已,经过包揉卷成了颗粒状,一旦遇到开水,很容易就舒展开来了。

亲,知道了吧?这才是两款茶的叶底舒展程度不一样的真正原因所在!

大多数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都会经历揉捻或包揉的等做形的工序,工艺过关的茶,在经过开水高温冲泡之后,叶片会自然舒展开来,恢复到接近原初的形状。一些揉捻较重的茶(比如红茶等),完全舒展后仍然会稍有卷曲,这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冲泡之后叶底完全摊开如纸、或者紧缩泡不开,那都是工艺存在缺陷的表现。近年来,一些茶厂以高焙火来掩盖茶的缺陷(例如岩茶),对于这样的茶,我们就可以通过叶底是卷曲有活力还是紧缩黑硬来加以辨别。

乌龙茶与红茶的揉捻差异

那么,红茶和轻发酵乌龙茶在揉捻程度上的差异有多大?恐怕很难非常具体地来形容,因为乌龙茶的品类实在太多啦。我们参考农业部组织编写的《茶叶加工工》所介绍的红茶和铁观音的揉捻工序,能大致看出二者在揉捻程度上的差别。

铁观音初揉大部分用35型机动揉茶机,每桶装叶量7-8公斤,每分钟60-65转,揉时3-4分钟。初揉的原则是“趁热、少量、逐渐加压、快速、短时”。将炒青叶趁热装入揉捻筒内,适当加压90秒后,在桶内解块,再加压揉90秒,就可解块上烘。

铁观音的包揉方法有手工包揉和包揉机包揉。如果是手工包揉耗时约3-4分钟,复包揉大约为2分钟。由此可以看出,铁观音前后的揉捻时间,也就10分钟左右。

红茶的揉捻时间和次数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揉捻机的性能、投叶量的多少、叶质的老嫩、萎凋的质量、气温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一般大型揉捻机,揉捻时间为90分钟:嫩叶分三次揉,每次30分钟;中级叶分两次揉,每次45分钟;较老叶可适当延长揉捻时间,分三次揉,每次45分钟。

一般中小型揉捻机,揉捻时间为60-80分钟,分两次揉,每次30-35分钟,老叶可适当延长时间。

除了揉捻时长,压力的轻重也会影响红茶的揉捻质量,一般来说第一次揉捻不加压,第二、三次揉捻需要加压。

通过这样一组数据对比,铁观音和红茶的揉捻强度就一目了然了,茶友“宫_诺”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资料:

《茶叶加工工》,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用户评论

七夏i

感觉这篇文章让我对茶卷和茶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只是知道它们的外观不一样,没想到叶底形态也能决定了口感差别这么大啊,这个“茶梗”也确实比想象中好理解多了。以后喝茶的时候肯定要多注意叶底的变化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这篇文章写得真棒!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茶卷冲泡出来的汤色会更嫩一些,原来是萎凋的程度不同造成的!以前总是觉得不同的茶种就口感不一样,现在知道还有叶底形态和制作工艺的原因了,视野开阔了好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棃海

虽然标题很吸引人,但我看完还是觉得有点云里雾里,总说叶底的原因却不太具体,举几个茶例做个对比就好了。感觉知识点被提出来了,但没有深入解释,让我更想去探索它的奥秘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短发

这个“茶梗”真的太有趣了!我曾经以为都是茶叶叶子拼在一起的,没想到还有这样细致的区分。文章里提到萎凋程度影响口感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买过一批老品质的茶卷,但喝起来感觉味道很轻薄,现在想想是不是因为萎凋的不均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限量版女汉子

这篇文章的图片很精美,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叶底形态的区别。我还试着观察了一些自己家的茶엽,发现果然各有千秋啊!不过关于不同茶种叶底的变化,希望能写得更详细一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茶款可以对比。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几妆痕

这篇文章给我启发很大,原来茶卷和茶舒的制作工艺差别这么大!以前只知道冲泡的时候要加水温,现在才知道萎凋这个环节的影响力真不容小觑。以后有机会一定去尝试一下不同萎凋程度的茶叶对比一下差异。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涐们的幸福像流星丶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缺少一些实证分析,讲道理很多茶友都是从感觉来说哪个茶更香、口感更好,而不是把这种“标准化”的东西套进每一款茶里来形容。有些茶类型的变化也需要更多的图文说明才能更容易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一种中毒叫上瘾成咆哮i

我觉得这篇博文太偏重理论解释了,缺少了一些实用性建议。比如,对于不同叶底形态的茶叶,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具体的冲泡技巧和搭配方式,这样对读者更有实际帮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说“卷”出来的茶香更浓,原来是因为它本身有更高的叶片密度!文章里提到萎凋程度也影响汤色,让我感觉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啊!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不同茶类叶底形态的分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屌国女农

个人很喜欢这种深入细致的博文风格。以前喝茶就只是单纯享受口感,现在才知道背后的制作工艺和叶底形态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真是一大开眼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留遗憾

我觉得文章提到的“茶梗”这个概念比较模糊,缺乏更具体的定义和解释。还有,某些图表或数据能更直观地展示叶底形态的不同吗?毕竟很多读者可能不是专业人士,需要更加直观的辅助说明。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让我对茶卷茶舒有了更深的理解! 希望未来可以分享更多不同茶种的叶底形态以及冲泡技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陌醉生

我觉得这个“茶梗”很新鲜的感觉是第一次接触到。文章里解释比较清晰明白,也很容易理解。但还是希望以后能加上一些图文并茂的内容,更容易让人看懂。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级床震

这篇文章太棒了!让我对茶叶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只是觉得茶卷和茶舒的味道不同,现在才知道原来还跟它们的制作工艺有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雪花ミ飞舞

文章内容比较专业,适合有一定茶具基础的人阅读。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有点难度,希望能提供一些更简单易懂的解释或示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走过海棠暮

我个人很喜欢文章中对萎凋程度影响的描述,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这篇文章让我更加重视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希望以后能再多写一些关于不同茶类叶底形态的文章,例如六大茶系中的那些经典种类。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