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深谙茶道:34张PPT全集深度解读茶叶启蒙知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27 13:59:58

茶叶发展历史

中国历史五千年,茶的传说就有五千年。发乎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滥觞于明清。

1.上古先秦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无记载,不确定,听说猜测为主。

2.秦汉魏晋南北朝

西汉《僮约》最早记录。

三国东吴孙晧“以茶代酒”。

魏晋药用,有茶文学《荈赋》。

南北朝食用,“茗粥”或与中药配伍。

3.隋唐

陆羽《茶经》定标准,种茶、制茶、茶道、茶具、茶文化、煎茶法、饮茶之风兴起。茶马古道、禅茶一味思想。

4.宋元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茶叶百科。全民喝茶,点茶法、斗茶之风盛行。人文茶客,巨量作品流传于世。茶马互市、饮茶之风远播海外。

5.明清

朱元璋改团为散,泡茶由繁至简,瀹饮法盛行,六大茶类相继出现,现代茶文化与饮茶法的源头。

6.民国到现代

改革传统制茶工艺,增加茶叶产量。

新时代饮茶之法百家争鸣。

茶树品种的分类

主要以自然生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按销售的茶叶品种也可以分为:台地茶(人工)、乔木茶、古树茶、灌木茶、野生茶。

茶叶的理化成份

茶树鲜叶中:水分75%~78% 干物质:22%~25%

其中有机物含量:生物碱(咖啡碱):3%~5%、有机酸:3% 、氨基酸(茶氨酸为主)

:1%~4%、色素、维生素、芳香物质等均在1%以下。

化学物质感官表现

咖啡碱:味苦;氨基酸:味鲜爽;茶多酚:味涩 ;糖:甜。

茶叶的常见保健功效

茶为万病之药——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著名医书《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都对茶叶药理有论述。

茶多酚

抗氧化、防辐射、杀菌、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抗癌(清除自由基、阻断亚硝酸)降三高、降脂减肥、利尿。

氨基酸

70%以茶氨酸为主。提高免疫力,延年益寿。安神助眠、促进大脑记忆力、消疲解劳,改善经期综合症。

咖啡碱

解热镇痛、提神醒脑、兴奋剂。

好茶出在哪里?

温度与光照决定茶多酚与氨基酸的含量。

水份、空气、土壤、纬度、季节、海拔、采摘时间,生态环境。

高山云雾: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度。

山谷坑涧:两涧三坑的大红袍、猴坑的太平猴魁。

嫩叶芽尖:普通茶叶的分类中特级茶,一般为纯芽制作。

明前谷雨:明前龙井与雨前龙井,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怎样鉴定茶叶的好坏?

外形五项:整碎、色泽、嫩度、条形、净度

内质四项: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五项评茶法是我国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即将审评内容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经干、湿评后得出结论。

八因子评茶法,是指审评茶叶时,内质和外形计分各占50%。

内质评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以香气和滋味为主;

外形评形状、色泽、匀度和净度,以形状为主。

喝茶时怎样品评好坏?

“五品”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

  “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

  “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

  “鼻品”──用鼻子闻茶香;

  “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

  “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三看:干茶、汤色、叶底。

三闻:干闻﹑热闻、冷闻。

三品:品火功、品滋味、品茶韵味。

三回味: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数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脏六腑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六大茶类提出者

陈椽,(1908 ~ 1999),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是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

六大茶类

根据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发酵)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六大类。

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绿茶细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白茶细分为:芽茶、叶茶。

黄茶细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青茶细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红茶细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黑茶细分为:云南普洱茶(熟)、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青茶、湖南安化黑茶、泾阳茯茶、雅安藏茶等。

六大茶类发酵程度:

茶多酚氧化(发酵)程度的不同,影响茶叶的口感、汤色外观等。

黑茶:100%

红茶:85~100%

乌龙茶:30~80%

白茶:10~20%

黄茶:20~30%

绿茶:不发酵

茶多酚酶性氧化(白 青 红)。

茶多酚非酶性氧化(绿 黄 黑)。

六大茶类的工艺

制作工艺的不同,用同样的鲜叶,可做出不同样的茶。

绿茶基本加工工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黄茶基本加工工艺: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

白茶基本加工工艺:鲜叶-萎凋-干燥。

青茶/乌龙茶基本制作工艺: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红茶基本制作工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黑茶基本制作工艺: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再加工茶类

再加工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代表性分类:

1、花茶

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

2、紧压茶

黑砖、茯砖、方茶、饼茶。

3、萃取茶

速溶茶、浓缩茶、茶膏。

4、果味茶

蜂蜜柚子茶、柠檬红茶等。

5、保健茶

减肥茶、午时茶等。

6、茶饮料

冰红茶、冰绿茶、奶茶等。

茶叶产地分布

西南茶区: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华南茶区:

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该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还是生产乌龙茶、白茶、六堡茶、花茶等特种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江南茶区:

种植的茶树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江北茶区:

种植的是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所产绿茶具有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如信阳毛尖等。

全国名优茶简介

河南:信阳毛尖等

四川:竹叶青、蒙顶甘露等。

贵州:都匀毛尖等。

广东:凤凰单枞等。

广西:六堡茶等。

江西:庐山云雾等。

山东:日照绿茶等。

安徽: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

江浙:西湖龙井、安吉白茶、洞庭碧螺春等。

湖北:恩施玉露、宜昌(五峰、采花、邓村)毛尖绿茶。赤壁老青茶、松峰茶等。

湖南:君山银针、安化黑茶等。

云南:生普、熟普、凤庆种滇红茶、景谷大白茶等。

福建:武夷岩茶、铁观音、福鼎白茶、正山小种,金骏眉、闽北三大工夫红茶等。

名优绿茶欣赏

名优白茶欣赏

名优黄茶欣赏

名优青茶欣赏

名优红茶欣赏

名优黑茶欣赏

如何正确饮茶

茶性和适合哪类人群品饮可参考图片内容。

水对茶叶的重要性

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亦八分。十分之水遇八分之茶,茶亦十分。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经》

水的类型:

天水:雪水、雨、露、霜。

地水:(地表或地层)江、河、湖、井、泉。

水质分为:

硬水:钙镁每升超过8毫升。

软水:钙镁每升不超过8毫升。

泡茶用软水为上。

水有老嫩之说:

老水:烧开过多次的水。

嫩水::未烧开的水。

茶汤的色泽会受水的PH与矿物元素的影响。

常用茶具介绍

常用的茶具按材质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

瓷器:通用工夫茶具。

应用最多的茶具,各类瓷器工艺,适用于绝大多数茶叶冲泡。

紫砂:乌龙茶、普洱。

汇聚茶叶香气,发挥茶性,保温时间长,不烫手。更具备收藏观赏价值。

金属:奶茶、抹茶等。

古代中国应用较多,现代社会国内较少。欧美地区银壶和日本铁壶等。

玻璃:绿茶、红茶、花茶。

极具观赏性,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普及面广。

冲泡方法:

冲泡茶叶时最需要注意的是:水温、投茶量、时间。

上投法:名优绿茶及高品质绿茶。

中投法:白茶、黄茶、松散的绿茶等。

下投法:乌龙茶、红茶、普洱黑茶。

泡茶分茶品茗

泡茶器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使用法宝:

1、用盖碗品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2、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

3、饮用时,手拿碗盖撩拨漂浮在茶汤中的茶叶,再饮用。

4、在闽南一些地区常以盖碗泡茶后再分茶,在北方地区通常用盖碗泡茶后就直接饮用。

分茶器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茶艺六用)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

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

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

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茶夹:又称「茶铲」。

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

常用茶具套装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品茶习俗。流行于广东潮汕、福建漳泉等地。功夫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

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

茶叶为什么需要存放?

茶叶的吸味和吸湿性强,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异味和水分,若储存方式不当,就会失去风味,而且越是轻发酵的名贵茶叶,越是难以保存。

主要影响茶叶内质的5个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茶叶变化越快,在10℃以下可以减慢褐变。

湿度:茶叶的吸附性强,湿度越大,茶叶的吸潮可能性越大。一般茶叶含水量超过6%就可能发生霉变。

光线:将茶叶放在透光的容器或塑料袋中,经光线照射,干茶色泽容易变暗变枯,同时产生其他异味。

氧气:氧气几乎能与所有元素结合成氧化物,茶叶中的物质,如茶多酚、维生素等,在空气中都会发生缓慢氧化。

异味:茶叶是多空的疏松体,很容易吸收环境中的异味,甚至包括茶叶容器中的气味。

茶叶的存放

绿茶存放在冰箱内时,要注意冰箱要无异味,茶叶一定要密封,可以将其放入包装盒内,再套上保鲜膜封好,然后再放进冰箱。

白茶、青茶、红茶、浓香型铁观音这类茶重点是保香气,适度陈化会使口感更醇厚,密封常温保存即可。

黑茶、普洱茶等建议室温通风自然存放即可、防潮干净无异味。

存储茶叶的常用容器

纸箱、纸张、塑料袋、瓷罐、陶罐、紫砂罐、金属罐、塑料罐、木质罐等。

七碗茶诗境界欣赏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唐代 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蔎茗说:

用户评论

軨倾词

这集教程清晰明了,帮我系统了解了各类茶叶的基本知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摩天轮的依恋

对如何分清红茶、绿茶和乌龙茶有了深入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PPT上的每一页都有丰富的图片,让我更容易记住那些复杂的茶类名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原来不同产地的茶会有如此明显的特点,这个教程给我提供了很好的了解途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娘子汉

入门级的知识点讲解得非常好,非常适合我这样的新手学习。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我发功喷飞你

通过这些课程,我发现喝茶也挺有学问的,并不只是口感上的享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日久见人心

对白茶和黄茶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前都是一知半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在我面前犯贱

PPT中的互动问答环节太吸引人了,让我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学习。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茶叶的冲泡方法讲解非常详细,对照实际操作更容易掌握。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从这个课程开始,我对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青裳

对于如何根据季节和心情选择喝茶也有了更多想法。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觉得PPT课件里的实验部分很有趣味性,增加了很多学习的动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王派我来巡山!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会了区分不同茶叶的香气类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蹂躏少女

以前总是在意茶的味道,现在也特别注意它的产地和制作工艺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PPT里面的泡茶技巧真的挺实用的,尝试后发现确实改变了口感体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学习完这些课程,我对未来能探索更多独特的茶文化充满期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对茶叶的历史背景了解了不少,原来茶的文化底蕴这么深。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极§速

开始尝试自己调配不同的茶饮组合,感觉像是在做实验一样有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若他只爱我。

PPT中的茶叶保存方法教得不错,让我的储藏问题得到了解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