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
一座历史悠久的山水名城
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在这里
每一道非遗美食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每一口滋味都令人难以忘怀
今天,小编带你一同开启
非遗美食之旅
重温那些历经岁月的味蕾经典
龙门胡须鸡
龙门胡须鸡,又称龙门鸡,自古闻名。在20世纪80年代,胡须鸡和西溪笋、蜂蜜、草菇并称为龙门县四大出口特产。民间文学——龙门胡须鸡传说,讲述了龙门胡须鸡的来历,于2019年4月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龙门县志》记载,龙门胡须鸡已有400多年的繁育史,最初被称为“蛇头鸡”或“草头鸡”,是广东四大名鸡之一。胡须鸡具有胸宽、身横、脚短和“黄毛、黄脚、黄嘴、下颌有一撮胡须”的特征。其肉厚雪白,胸尾油多,嫩滑不腻,皮脆适口,味道鲜美。无论用什么方法烹调,都能保持其鲜美的原味。
龙门米饼
龙门米饼,又称龙门年饼,以优质大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辅作佐料,精制而成,以“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城市,并远销海外。2015年2月,龙门米饼制作技艺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米饼以圆形为主,像是缩小版的月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龙门人做米饼用的模具上通常是牡丹花或是一些吉利的词,如“福”“喜”等,寓意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大笼糍
龙门县龙江镇大笼糍盛于明代初期,它是年糕的一种,是龙江镇当地村民春节时期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这三天是做大笼糍的传统日子。开笼一般在新年农历正月初二。大笼糍,传承于龙江镇客家的传统习俗文化。2015年2月,大笼糍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传统的食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糖水享用,香甜软糯。其二是切片后,放锅里煎成金黄色,煎好后蘸上糖浆或盐吃,口感爽滑,很有嚼头。
艾糍
龙门人清明吃艾糍源于清代中期。每逢清明节龙门县各乡镇家家户户,特别是农村都有做艾糍的习俗。民间清明又称“鬼节”,艾草有辟邪的作用,清明做艾糍也是用来拜祭先人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清明吃艾糍可以防风防雨,意为在田间劳作不怕风吹雨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2024年3月,艾糍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艾糍可甜,也可咸,传统用料多为萝卜丝、猪油渣、虾头、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艾糍也常用来当作早餐,街上小摊常将其与其他食物一起卖,做法是将已经蒸好的凉艾糍用一些油用慢火煎熟。一些酒楼早茶档有的也有艾糍这道小吃,也多是用煎熟的方法,包的是芝麻花生馅。
龙门腊味
龙门最常见的腊味有:腊鸭、腊肠、腊肉、腊鱼......龙门腊味制作注重天然食材和传统工艺,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通过自然气候条件晾晒而成。这使得龙门的腊味更加纯正和天然,香气浓郁,令人垂涎欲滴。
食用龙门腊味的时候,将其切片,很有嚼头,腊香扑鼻,一实一软,醇厚滋润,令人回味无穷。
龙门腐竹
龙门腐竹分头竹和尾竹。高品质的腐竹色泽金黄,油光透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分。腐竹的主要原材料是黄豆,将黄豆打成浆,放到锅里煮开结成膜状后将膜捞起放至竹筒上吊起晾干就是腐竹了。2019年4月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龙门乡村,常常能见到腐竹白的制作。腐竹是一种凭借辛勤才能做出来的传统美食,每天凌晨,天未亮,勤劳的村民就得开始制作腐竹。在山秀水美的地方,腐竹的豆香味,为农村增添一丝温暖的情怀。
地派豆腐
在龙门美食图谱里,地派豆腐外表看似普通、平淡,但它选用本地黄豆和天然山泉水,采用传统的石磨方法制作,豆味浓郁,嫩滑清甜,让人回味无穷。
地派豆腐的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古时地派客家村落,每逢节日,各家各户都磨豆腐待客,由于所用的是地派山泉水,水质好无污染,制成的豆腐嫩滑可口,有韧性不易碎,风味独特,便成了地派的特色菜,菜式主要有地派山水豆腐、地派酿豆腐。
地派淋肉
地派淋肉历经几百年演化,仍保存原汁原味,是地派独有的传统佳肴。每年春节前夕,地派各家各户将自宰或者购买的“一刀落”猪肉,连皮带骨,切成方块,每块约一二两重,然后放到滚水泡一下,捞起过冷水,增其爽口的口感,再把过好冷水的猪肉放到锅里加上油、盐、冰糖、八角粉、香叶一起炒,猪肉大约5成熟就用盆子装好放到大锅里面。大锅里不可以放水,慢火干蒸,蒸到最后大锅会烧成火焰红色,约一个钟头就可以吃用。
地派淋肉的特点是干蒸,其保存方式比较特别,不需要放入冰箱里储存,只要每天干蒸一下就可以保存一个多月。地派淋肉,其口感香醇、肥而不腻,越蒸越能显示其传统食物的独特香味。
永汉肠粉
永汉肠粉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白的粉皮下,透露出黄色、淡黄色、绿色的各种不同馅料。在口感上,吃起来来也是鲜香满口、细腻柔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越吃越爱吃。
永汉肠粉有多种馅料:豆角、腌萝卜、咸菜、肉碎、鸡蛋等,最受欢迎的是肉腩馅料,新鲜猪肉味和米浆的香味相辅相成,令人不忍停筷。
龙门云吞
龙门云吞采用优质高筋玉米面粉、鸭蛋、新鲜猪后腿肉、海南胡椒制作而成。在面粉里加入鸭蛋和适量的水,揉至起筋,发酵。把面压制成型,每压一次,调薄一次,过程中不断洒玉米粉铺面,使其不会粘黏。在压制最后一次时,反复重叠,直到面皮变薄,最后切成正方形即成云吞皮。紧接着是包馅,用筷子卷馅入面,把皮包成元宝型即可,大小一般以“一口吞”为标准。
吃上一口皮薄肉馅足的云吞,再品尝一个爽滑的肉丸,最后慢慢喝上几口汤,美味至极。
西溪笋
薄如蝉翼、肉质爽脆、清甜甘滑,这是龙门著名特产西溪笋的口感。西溪笋在没有污染的深山中自然生长,符合现代人追捧绿色食品的理念和要求,极受市场欢迎,在20世纪80年代,西溪笋和蜂蜜、胡须鸡、草菇并称为龙门县四大出口特产。2009年,西溪笋制作技艺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溪笋生长在深山,鲜笋体大肉厚,肉质鲜白肥嫩、爽口,传统用鲜笋加工制作的干笋衣薄而透明,肉质爽脆,清甜甘滑,可搭配肉类焖、蒸、炒,非常好吃。
长滩米粉
龙门县长滩粉流传于龙华镇沙迳长滩村,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2017年12月,长滩粉传统技艺被列入龙门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龙门传统美食的一张闪亮名片。
长滩粉采用优质冬米和清冽的泉水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无任何添加剂,粉薄透明、爽滑可口、韧度适中、易熟不易糊,蒸、煮、炒皆可,产品质优价廉,远近驰名。
木榨花生油
如今人们在超市买的花生油,都是用机器生产的。龙门县蓝田瑶族当地至今还有人坚守着传统的木榨花生油方式。
木榨花生油是由人工抡起一个10公斤重的大木槌,连续砸向木槽中像砖头一样大小的木块。木块在木槌的轮砸下,挈入木槽,并挤压其它木块和事先放在木槽中的花生饼。花生饼受到强力挤压,挤出了金黄色的花生油,从木槽的另一端流至木桶里。木榨花生油纯度高、香味浓,这是机器压榨花生油比不了的。因此,受到深圳、东莞等地游客的钟情。
铁岗米酒
铁岗米酒酿造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铁岗米酒以优质大米和山泉水经传统方法酿制而成,入口芳香,在当地许多农户都懂酿造米酒的技艺。
铁岗米酒,香气幽雅悦人,醇厚甘美,喝多了不上头,近年已出口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地。2019年4月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龙门黄酒
龙门黄酒,是一种用糯米特制的黄酒,也常被称为“娘酒”,是客家地区深受大众欢迎的民间饮品。2019年4月,龙门黄酒制作技艺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黄酒不仅具有客家独特的风味和保健作用,而且成为一种展示客家礼仪和联络感情的赠品,更是旅游开发推广的产品。今天,龙门土特产店各种酒类品牌琳琅满目,但淳而不烈的黄酒,是不少人的心头好,春节里的黄酒鸡汤,慰藉了多少人的乡愁。
沫柴头
沫柴头,因它的口感特点像老旧松散枯掉的脱落木头一样,吃起来“松、脆、甜、糯”,因此称为“木树头”,龙门本地方言称它为“沫柴头”。
沫柴头是龙门当地有名的特色小吃,是过年时油炸粉果类的一个重要品种,其有本土、地道的传统家乡特色,采用精选优质糯米、冬米、南昆山水等精制而成,其色金黄,松脆可口,其味清甜,令人回味无穷。
麻榨九层糕
九层糕,起源于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流传于龙门县麻榨镇,至今正有一百多年历史。据当地老一辈讲述,当时有着水上人家女儿出嫁,母亲特意蒸做一碟九层糕送给儿女做陪嫁品的传统习俗。寓意祝福夫妻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九九长长,做事一帆风顺,生活步步高。
九层糕,是由多种配料蒸做完成,主要有:米粉、猪肉、鱿鱼、虾米、木耳、蒜头、花生油组成。在制作过程中,工序多,要求严格,操作熟练,时间准确,火候到位。用6分钟蒸做一层,54分钟蒸做完毕。
南昆山毛茶
南昆山毛茶,又名“百岁茶”、“可可茶”。南昆山下坪社区水口村毛茶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南昆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山高林密,竹海连绵、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一种珍稀茶叶品种被中山大学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发现命名为南昆山毛茶,因其特殊的饮用药理功能富含可可碱,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发现的一种天然无咖啡碱的珍稀茶树资源。制成茶叶饮用具有清热解毒、调血脂、降血压、增强心肌搏动力、消炎抗菌延衰老、消除烟酒对人体的毒害、延年益寿的显著功效而闻名于世。2020年8月,南昆山毛茶传统技艺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地派山茶
龙门县地派山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地派镇草木灵秀,山高林密、海拔高、富氧离子丰富、雨量充沛,是茶树的绝佳种植地。正是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了地派山茶种植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地派山茶与众不同的优良特质。2024年3月,地派山茶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派山茶(春茶、夏茶、秋茶)一般采摘时间段早上晨露干了后到朝阳未出时或者傍晚夕阳下山到夜露来临时为最佳。主要采摘“一尖两叶”的茶叶制茶为优良品种,在采摘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茶叶的透风,不宜堆积。采摘到的茶青要迅速晾开,并挑除老叶和杂物,保留嫩芽,接下来就是炒茶。炒茶分为杀青、揉捻、烘干三个步骤。
麻榨藤茶
龙门县麻榨镇北隅村狮岭藤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藤茶的制作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这种茶是由当地的野生藤本植物制成的,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功效。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这种茶一直被当地人视为珍贵的饮品并因其多种保健功效而备受推崇。
北隅村狮岭藤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非常进究一般在春季和夏季进行采摘,以嫩芽和嫩叶为主。制作过程中,经过多道工序,如杀青、揉捻、嗮干等,以保持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非遗美食
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
更是值得传承的文化瑰宝
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
你,喜欢哪一种呢?
用户评论
哦豁,这个听起来有点意思。在来龙门品尝非遗美食,那茶应该也非同凡响吧?试问谁又能抗拒这样融合了传统技艺和味觉享受的诱惑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遗美食"与茶叶能有多少美妙的结合啊?想想都能感受到一股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仿佛喝一口就能穿越时空一般。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茶之时,一桌非遗美食在侧,如此丰富的体验真是太贴心了!这样的搭配简直是味蕾和文化的双重享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这里尝试一下,感受传统制作工艺的精髓融入到一杯杯香茗中,是不是就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龙门"这个名字一听就很古韵,联想到的就是烟雾缭绕、书香翰墨的中式茶馆形象。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遗美食?哇!能有机会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体验传统饮茶文化,真是太棒了。期待那股独特的韵味和味道。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象一下,在幽静雅致的环境下,慢慢品味那一份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茶水,真的让人向往不已。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遗"二字说明这里的美食和茶都非比寻常,每一次品尝都是对文化的致敬和体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活动融合了文化和口感的艺术,仿佛一杯普通的茶也变成了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体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龙门,不只是品尝了茶和美食,更是享受了一场视觉、味觉乃至心灵的盛宴。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遗美食"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感,尤其是结合传统的饮茶文化,在这里吃喝玩乐都充满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历史韵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象一下,那里的每一口茶都是对过去的回味,每一道菜又不失现代创新。这是把时光倒流,却又不离当下感受的文化盛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活动让人不禁想要体验一番,品味非遗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知识与美食的双重享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机会参与一次来龙门的非遗美食之旅,无论是茶还是那些美食,都应该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独特制作的艺术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遗美食"这个词组就让我想到一种深邃的文化气息,结合上品茗时间,简直就是把传统文化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现代人的绝佳体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这里不仅仅能品尝到茶的香醇,还能尝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故事和情感,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旅行。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象自己坐在来龙门,与非遗美食进行一番对话,通过这味觉的沟通,感受到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巧妙融合。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遗美食"让我联想到的是精致的呈现方式,和背后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故事。来龙门的体验也应该是如此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这里品尝茶的同时,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回响。这份独特的感受,让每一次品茗都成了不一般的体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文化的角度看,非遗美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将这和茶结合在一起,则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就是来龙门的魅力所在。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