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茶汤出来后,下次注水前,该盖还是不盖

来源: 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14 23:18:18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请问茶汤出来后,下次注水前,该盖还是不盖这个问题,请问茶汤出来后,下次注水前,该盖还是不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请问,汤端上来之后,下次注水之前,盖好还是不盖好?”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酿造。

我一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是铁观音时代的遗留问题。我不知道这位茶友年轻不年轻,但至少,在铁观音风靡全国的那些年,易应该一直在喝茶。

那时候喝铁观音,得知铁观音冲泡的时候,汤做好了就掀盖干茶。所以,当我看到人们泡茶时不再盖盖子时,我很不解。哎,和以前泡茶有什么不一样?功夫茶道是改行的吗?

所以才问这个问题。

有问题是好事,说明你在思考。

意思是有比较。

那我们再仔细看看那些东西,比如盖碗,泡茶煲汤,盖不盖。

曾几何时,90年代初,工夫茶之路从海峡对岸传来。

和台商一起,从厦门,到泉州,到福州,最后到八闽。

几年后,工夫茶路逐渐成为大江南北茶友茶桌上最受欢迎的风景。

盖碗,随着工夫茶道的日益普及,进入了广大茶友的视线,成为继紫砂壶之后,茶文化恢复时期国人认可的第二种泡茶器具。

那时候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去一家装修雅致的茶馆,三个朋友四个朋友在那里等着,一个茶艺师在那里等着给客人泡茶。

那些茶社的主要盈利模式不是卖茶,而是两者兼顾,卖空间,卖房费,这才是主业。

但会所里培养的是正经的茶艺师是真的。

当时的茶艺师也和现在不一样。

现在的茶艺师更看重自己拿到的证书,但其实很多人都分不清六大茶的区别。

当时的茶艺师不讲究持证上岗,讲究的是实践,泡茶的姿势和手法,泡出来的味道好不好。

文凭和实践的关系,是茶艺师行业几十年的快餐式营销之路。

功夫茶之路刚兴起的时候,铁观音是国人的大众茶。

当时铁观音当之无愧的茶界之王,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占了。

每当有茶会,一定要喝铁观音;但凡有茶道,必是铁观音。

当时除了鱼丸和橄榄,铁观音是最有可能从长乐机场出门的礼物。

所以铁观音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启蒙读物。工夫茶路也成为当时贵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所以铁观音的冲泡方法根深蒂固,影响了很多从那以后进入茶业卖茶的人,以及陆续爱上茶的茶人。

在铁观音的冲泡方法中,与现在流行的茶叶最不寻常、最不同的是,每一次汤冲出来后,都要揭开盖子把茶叶晾干。

当时铁观音的冲泡和今天的白茶、武夷岩茶、泡桐红茶很像。

有盖白瓷的干净碗,冲泡前需要烫一下。叫“白鹭浴”——碗盖白瓷白瓷茶杯,都是在一片茶海中烫出来的。这幅画很美。

泡茶前称重,铁观音7克,慕童红茶、福鼎白茶5克,武夷岩茶8克。

把茶叶放入碗中,用开水倒掉,汤就一起盖了.公平杯分茶,意思是“关公巡视城市”和“韩信下令军队”。

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甚至连茶道的术语都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使得很多孩子从小就通过喝茶熟悉古典文学中的此类典故,并从茶的清香中学习。

当然,肯定有区别。

泡铁观音和现在流行的泡武夷岩茶、福鼎白茶,最大的区别就是上汤后揭盖晒茶那一段,是爱茶人士观察到的。

铁观音不成文的规矩是,每次汤冲完之后,要揭开盖子,把盖着的碗里的茶擦干,怕盖子把盖着的碗里的余温闷黄,甚至闷。

因为铁观音是目前很多爱茶人士的悟道,一些爱茶人士很自然的认为功夫茶道的精髓就是每一次汤洗出来之后都要揭开凉透。

认为这是茶道的精髓,更笼统的说各种茶在冲泡时都需要揭盖晾干。

所以看到泡好的武夷岩茶后,除了闻到香味,没有掀盖晾茶;看到冲泡慕童红茶和福鼎白茶时没有汤,会把茶叶揭开晾干,就产生了怀疑。

其实揭盖晒茶并不是所有茶叶都必须的。

所以其他非铁观音茶冲泡后不揭盖是正常的。

原因在于铁观音的工艺特点。

铁观音是绿色的,随着市场的影响,铁观音的杀青技术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让更多人喜欢鲜味,铁观音有消青、消对、矫味等多种口味。

不同风味铁观音的形成与其杀青和发酵程度密切相关。

其中有一种铁观音,固酶不重,发酵浅。这铁观音有一种非常强烈和清新的气息。冲泡的时候,为了保护这种细腻的风味不会很快流失,也为了保持盖碗里的茶叶新鲜,人们在冲泡的时候,会在每次喝汤之后,特意把盖子拿掉,把茶叶擦干。

让叶子的温度降下来,不至于闷黄,也不至于让鲜味随着热气消散在空气中。

当时流行喝风味十足的铁观音,而不是传统的铁观音。所以,大多数时候,茶城、茶社里的茶客喝的铁观音,就是这种保持新鲜的冲泡方式。

为了保鲜,把盖子揭开。

这就是铁观音冲泡时揭盖晒茶的原因。

而武夷岩茶,需要半发酵和烘焙,品鉴要领是岩骨和花,而不是像铁观音那样讲究兰香和淡雅的汤。所以武夷岩茶冲泡的时候,不需要揭开晾茶——的思路余温,和武夷岩茶烘焙时经历的炭火温度是一样的。

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福鼎白茶,不杀青,轻发酵,它做干极可,人工干预极少,虽然品鉴标准是以鲜为主,但由于叶片表层和芽头表层被覆着厚厚的白毫,这些白毫不仅提供了丰沛的茶氨酸,还能起到防水,防烫的作用。故而,白茶冲泡时,

也不怕揭盖晾茶——人家的白毫可不是吃素的。

桐木红茶就更不需要揭盖晾茶了。

它全发酵,它的品鉴标准是花果香、桂圆汤,鲜是它的元神,是居住在茶吉细胞深层次的元素,但却不是通过揭盖晾茶便能保持住的.

倒是隔壁的西湖龙井,各路绿茶,它们在冲泡时,大多数时候是不盖盖子的,怕娇嫩的绿茶被烫伤,烫坏,破坏了鲜味。

这一点,与揭盖晾茶的消青铁观音,殊途同归了。

画外音:

消青铁观音是绿茶么?

不知道.

揭盖晾茶,并非必要。

有的茶有需要,有的茶没有这个需求。

一切都是按照茶类的工艺密码来的。

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概而论。

冲泡不同的茶类,要按照每种茶独具的特征与个性来冲泡。

这样方可以保得它与众不同之处。

上帝的归上帝的,凯撒的归凯撒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