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主泡式盖碗泡法”受到广泛流行,即是盖碗茶具多作为主泡器使用,不直接用于品饮。在传统的盖碗器型和使用方法上,稍加改进,即诞生一些新的变式盖碗泡茶法,如在传统工夫茶泡饮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表现茶香和多人品饮,发明闻香杯和公道杯的台湾工夫茶,盖碗泡法使用的器具材质也更多样,除传统的青花、白瓷等质器具外,玻璃、陶等材质盖碗器具也较受欢迎。另外继承了“撮泡法”使用不加盖的茶盏或茶碗来泡茶,近现代使用有柄和盖的茶杯冲泡便于递送和端接。
“泡茶法”是“饮汤留渣”、“汤渣分离”的完全清饮法,一般是使用陶壶、盖碗等茶器冲泡,使用茶杯分茶,慢慢品饮茶汤的滋味,感受茶叶本身自然的色香味形。
而“泡茶法”到底起源于何时?陆羽《茶经》提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这段话介绍了在唐代,饮用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冰茶这四种类型,若是是粗茶,则要先切碎,散茶或者末茶则直接放入到釜中炒干,饼茶则使用舂捣先碎成茶末,然后将茶末投放于瓶或瓦罐中,加入沸水浇灌进去浸泡,称为“庵茶”。
“庵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这种将茶末直接加热水浸泡饮用的方式,可以看作是“煎茶法”的一种简化模式,仅用简单的瓶子和细口大腹的瓦罐作为饮茶器具,这种使用沸水直接在容器中冲泡的饮茶方式,可以视为“泡茶法”的雏形。
宋朝时期茶叶主要以饼茶为主,名人雅士喜好“龙团凤饼”,饮茶方式以“点茶法”为主,因步骤繁碎,很多人在后续的点茶过程中略去其中的“调音”,即是简化为了末茶冲泡的“击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冲泡方法——“点泡法”,也可视为“泡茶法”的一种萌芽。这种特殊的泡茶方法,萌芽于南宋或元朝,很多的古代书画作品都有描述,如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元代画家赵孟頫《斗茶图》中所画茶童一手托茶盏,一手拿执壶,直接在茶盏中倒入沸水泡茶。除此外,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亦有末茶盏中点泡的记载。
明代无疑是“泡茶法”的形成期。明朝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要改变的社会风气,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说:“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
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茶,改为进贡芽茶”等散茶,蒸青团饼茶逐渐被炒青叶茶所取代,使得明朝时期的制茶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茶叶的种类则是进一步的丰富。尤其是进贡的茶叶类型改为散茶,进一步的促进了制茶技术的革命,为制作出更好的贡茶,新的制茶工艺也随之不断出现,所制作的成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在蒸青之后首先创制就是炒青绿茶,先后创制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名茶。
这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影响使得茶叶在形态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末茶逐渐消亡,团饼茶不再是当时茶叶的的主要形态,芽茶、叶茶等散茶逐渐成为明时期的主流茶叶,并一直流传至今。
后来制茶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新,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五大茶类也都陆续出现,至此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体系基本完善。
明代万历年间,张源撰写的《茶录》中所记采茶、造茶、辨茶、藏茶都是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而且制作的茶叶形态是散茶,已无团茶、饼茶之痕迹。
因明代的茶多为散茶,饮用时采用“散茶瀹饮法”,类似今天的开水冲泡法。随着茶叶形态由团饼茶转为散茶,因为散茶冲泡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茶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所以泡茶法开始流行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而在唐代以后,饮茶使用的器具也在产生变化,唐宋时期人们饮茶基本都是团饼茶,所用茶具也基本是“煎茶法”或“点茶法”需要用到的。明朝条形散茶逐渐兴起并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煮(点)茶”变为直接烹饮,唐宋时期的碾茶、罗茶、煮茶器便逐渐被淘汰,茶壶、茶碗等很多新兴的茶器具应运而生。
明代泡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具精简干练,数目相对唐宋有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定的流程和顺序,而且对茶具的材质、器型、大小等等方面也比较关注,这些新茶具的发明创造和茶具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比之前有了进步,主要表现在藏茶、洗茶、烹茶、饮茶等茶具中。
清代是“泡茶法”的发展时期。清人入关之后,满族在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之下,饮奶茶和清茶习俗在宫廷中成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满族和汉族生活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宫廷中饮用奶茶的相关习俗逐渐减少,清饮则渐改成主流饮茶方式。
而在清宫饮茶时候,已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人文思想的色彩,比如在宗教祭拜、婚丧娶等仪式上,茶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突显,如当时茶叶作为重要的礼物成为聘礼。清代茶叶作为宫廷重要的待客之物,每年都要于宫内举行大型的茶宴,如在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的鼎盛时期,曾经多次在皇宫中举办筵宴,这其中均有茶饮名列其中。
不过清代泡茶所用器具品种较多,大多制作精美,造型高雅,所用有竹木、金银、珐琅、贝壳、铜漆器、锡、玉、陶瓷、玛瑙、水晶、椰壳等材质。其中陶瓷茶具是最具代表性的,且以壶器类形为最多,有扁平形、提梁式、竹节式,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菊瓣式、莲子、方体和直流式等茶壶。另外还有陶瓷或玻璃材质的盖碗、茶杯、茶盅、茶盏、茶盘、茶船、茶罐等器具,这些泡茶器具共同组成了清代完整的茶叶冲泡方式,即使用茶壶或盖碗等茶具冲泡,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用小的品茗杯分给同伴饮用,和当今社会主流的泡茶法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纵观清代的茶叶类型,仍然延续了明朝时期的散茶为主流形态,福建、云南、四川、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及湖南、浙江等主要的产茶省份每年都要向清宫进献贡茶。普洱茶、武夷茶、工夫花香茶、阳羡茶、龙井茶、雀舌茶、松萝茶都是每年进献的著名茶品,这些茶品在今天也依然是重要的历史名茶。由此可见,明代茶叶的加工工艺已经比较完善,所制作的茶叶类型非常丰富,不仅有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青茶、全发酵的红茶、用鲜花窨制的花茶,还有在基础类基础上经过二次加工的再加工茶(茶砖、茶膏)等,说明清代的制茶体系和今天的茶类已经没有很大的分别。
民国时期到现代社会,可为“泡茶法”的繁荣期。明清之后,我国的茶叶的六大基本茶类都已经产生饮茶方式上仍然延续泡茶法,并在泡茶形式与艺术性上也有新的发展。
“壶泡法”依然是以紫砂壶或瓷壶为主要器具流行,广泛用于冲泡普洱茶、乌龙茶等茶品。也出现了家庭式的保温壶直接“焖泡”茶叶,然后分到小杯中饮用的方式。现在由于适宜焖泡的白茶、六堡茶等的在全国市场的广泛流行,保温壶焖泡的方式在茶馆、居家等饮茶场景也越来越多见。用以焖茶的壶材质多使用保温性能比较好的玻璃、金属等材质,容量也都比较大,且价格较便宜
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主泡式盖碗泡法”受到广泛流行,即是盖碗茶具多作为主泡器使用,不直接用于品饮。在传统的盖碗器型和使用方法上,稍加改进,即诞生一些新的变式盖碗泡茶法,如在传统工夫茶泡饮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表现茶香和多人品饮,发明闻香杯和公道杯的台湾工夫茶,盖碗泡法使用的器具材质也更多样,除传统的青花、白瓷等质器具外,玻璃、陶等材质盖碗器具也较受欢迎。另外继承了“撮泡法”使用不加盖的茶盏或茶碗来泡茶,近现代使用有柄和盖的茶杯冲泡便于递送和端接。
还有使用直筒的玻璃杯来泡茶,透过透明的杯身可以直接观看茶芽叶在杯中的情形。“杯泡法”直接在茶杯中续水,一人一只杯子,颇适应现代社会的文明卫生要求,故在当代更流行。后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出差办公饮茶的需求,又衍生出使用封口的保温杯和飘逸壶等形式的“泡茶法”,让泡茶法不管是形式还是社会功用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成为今天主流的茶叶冲泡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