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敢去成都了。
朋友约我上茶馆吃茶去,一开始还抗拒,犯嘀咕说咱也没到跟一帮大老爷们凑热闹的年纪吧。
没想到,上了老茶馆之后,真香警告——懒到不想走,开始盘算退休小日子的想法。
心想怎么会有“乐不思蜀”这样的形容。真去了老茶馆,喝口茶叹叹人生,面前摊开的一张棋盘,让我仿佛置身金庸武侠江湖里的天地乾坤。
生活中那些挠你烦你的,都是芝麻瓜子多大点事儿。
相信老艺术家,有什么事纠着想不开的,约上三两好友上茶馆去,可比咖啡馆治愈多了。
一千多年前,我们早就无茶不欢了
中国人爱喝茶,几乎全世界都知道。真正将茶作为一种登堂入室的国饮,是在茶馆出现的时候。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晋代的茶摊,据《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当时早早就有人卖茶了,但还是流动小贩的形式。
还有一种就是聚会社交“以茶会友”的形式,常是一些文人墨客,三三两两围一桌饮茶,一边摆“龙门阵”畅所欲言。
一直到唐朝,才开始有了茶馆真正的形态,名曰“茗铺”或者“茶肆”。茶馆的功能也不仅仅只有解渴,还能休息,供人进食。
到了宋代,市井文化空前兴盛,带动了茶馆的繁荣,《清明上河图》里万商云集的市井百态里,就能看到很多的茶馆。
宋代的茶馆多是有钱人消费的场所,还非常专业地开设精通茶艺的“茶博士”来经营。茶肆内设花架,敲锣卖歌,还按不同时节推应季茶汤招揽客人。
通常营业到夜晚,可以品尝小吃,谈谈生意聚聚会,别提有多逍遥快活了。
到了明清,茶馆更是消遣娱乐的首选地,还出现了私家茶寮。清代的茶馆,茶客可以自己带茶叶,手提着鸟笼,入座买水了。
清朝末年,随着祠堂寺庙衰落,茶馆作为平民的公共生活中发挥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城市和乡镇,茶馆几乎是唯一的平民公共空间。
茶馆长盛不衰的原因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总能以一种灵活的适应力,紧跟在社会变化的浪潮当中。
晚清时期,蒸馏水一出现,就成了不少茶馆显摆的卖点——“我的茶可是蒸馏水泡出来的!”民国初年还有“女子茶室”,女招待还被称“茶花”。
从上世纪的历史脉络看下来,茶馆可是“万能结合户”:与说书唱戏的结合、与餐饮、杂货店的结合、与玩鸟斗蛐蛐的结合、与浴室、赌场、大烟馆的结合……
总之能想到的娱乐休闲消费,茶馆都早走你前头。
一有什么新鲜玩意儿,立马就在茶馆中出现,比如留声机,茶馆里当时流行争着拿它放川戏、京戏来吸引顾客;电影一出来,茶馆就变成了“电影放映室”;后来有了电风扇和空调,茶馆就立马开始装……
一千多年前,我们早就无茶不欢了。当欧美人还在咖啡厅里晃着爵士摇摆着恰恰舞步的时候,我们上一间茶馆,花点小钱从早坐到晚,逗鸟唱戏听书看电影,爱咋咋玩,随意而欢。
茶馆,你以为就喝几口茶那么简单?
虽说外国人老拿中国茶馆跟他们的咖啡馆比,但论灵活度和丰富度,茶馆显然更胜一筹。
在国外,就算国家不同,咖啡馆多少都大同小异。但单单从一间茶馆,就能看到中国社会民间百态,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最好的示范。
每个地方的老茶馆,都能给你盘出味道截然不同的地方戏。就连开门迎客泡茶的水,味道都千差万别。
川派茶馆:
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提到中国茶馆,最能代表市井生活的,一定是川派茶馆。
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 条,而茶馆便有454家,也就是说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至今为止,四川也是全中国茶馆最多的城市。
成都人好茶,不然不会有“一城居民半茶客”的美誉。当地人通常说“喝茶”为“吃茶”,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旧时成都平原是散居模式,就田而居,真正能聚在一起的社区空间,就是茶馆,它就是人们赶场赶市集的一个休闲场所。
而四川人,生来就有一种闲散的脾性,这和市民文化成长起来的气质天然吻合。
川派茶馆,以竹靠椅、小方桌、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为陈设标志。茶馆的第一功能不是喝茶,而是“摆龙门阵”,在茶馆与朋友谈天说地。
20世纪初的西方人曾经把成都茶馆与英国的沙龙相提并论,称其为“喝茶沙龙”(tea-drinking sa- loon) 。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成都茶馆能容纳的世界,可比英国沙龙多多了。成都茶馆是一个微缩型的中国传统市井百态:不分行业,讲评书的、演地方戏的艺人、表演杂耍的、江湖郎中、作家商人各路人马汇聚一堂。
喝茶之余还能理理发、修修脚、吹吹水烟、嗑嗑瓜子,最有趣的是挖耳师傅,他能用十来种不同的工具给你掏、挖、刮……
茶馆还是个小型的“自由市场”,解决了不少人生存就业问题,让你在茶馆里就能享受各色服务。
在川派老茶馆里,更没有阶层之分,挑夫可以和乡绅贵族同座,甚至你还会觉得来茶馆的人有点“三教九流”,男人在燥热的夏天可以肆无忌惮地打赤膊,就算脱袜修个脚也无伤大雅,你还得小心茶碗里,会不会飞来别人侃侃而谈的唾沫星子……
传统的成都老茶馆,还承担着民事纠纷调解的作用。旧时人们一有冲突,不是上法庭,而是到茶馆评理,称“吃讲茶”或者“茶馆讲理”。
在民间社区有威望的人,就会被选作公证调解人。有什么矛盾,吃吃茶,吐吐槽,什么剑拔弩张的气也能消散不少。
京派爷们的规矩
老舍先生名作《茶馆》写到的“老裕泰”就是北京的大茶馆。
北京的茶馆大都从戏院发展而来,刚好与成都的戏园由茶馆衍生相反,因而京派茶馆在根上,就种下了京圈才华横溢的气质。
北京的说书茶楼、天津的名流茶馆,都是京派茶馆中数一数二的代表。在北京,喝茶不是最重要的,听书、看戏、下棋、养鸟才是京派爷们上馆子的乐子。
北京茶馆种类很多,有分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茶铺、野茶馆。通常是按照休闲方式划分,书茶馆是专门听评书的;清茶馆专门设置“茶鸟会”;野茶馆即为爱好郊游春游的茶客设置的。
因而与川派茶馆大杂烩的特色不同的是,京派茶馆早就有了些许松散的阶层划分。通常大茶馆的装饰布置比川派茶馆讲究多了,藤椅藤桌、墙上会挂字画,通常会用传统中式元素装点氛围。
大茶馆还有兼卖饭食的,比如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和二荤铺。大茶馆中的红炉馆,也支着饽饽铺同样的红炉,专做满汉饽饽,也有大八件、小八件,大饽饽、中饽饽等。
老北京特別能侃,凡事也特讲究,爱面子。茶具一律用盖碗,一则卫生,二则保温,三则随饮随添水。喝茶要不露口,碗盖打开,拨拨茶叶,喝的时候要遮住口。
这些规矩处处体现在细节上,要是去到北京茶馆,一抬手一口茶,就知道你是不是老北京,举手投足之间京范儿得足。
杭派茶馆:
西湖龙井的文人儒雅气
在“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的吴越文化影响下,杭派茶馆自带江南文人儒雅的气质。
如果你真的上茶馆单纯只是为了品茶的,老艺术家建议你首选杭派茶馆。茶中最声名崛起的“西湖双绝”,就是龙井茶和虎跑水。
△旧上海茶馆
苏州的老茶馆多见丰子恺先生漫画里那种手提鸟笼,头戴小帽的茶客,悠闲自如,吃点点心,还能听听说书以及苏州评弹。
扬州茶馆还有与公共澡堂合二为一的特色,早上卖茶,下午还能泡澡。
杭派茶馆于今最多的,还是上海茶馆,上海人管上茶馆叫“孵茶馆”,一个“孵”字就道尽了老上海身处闹市,依托茶馆孵化清闲的心境。
△西湖边上的杭州茶馆
泡茶的最高姿态,莫过于文人雅士在细雨中,伫立在西湖边上的茶馆,慢慢煎上一壶清茶。
虽然后来咖啡馆在上海霸占了茶馆的地位,但眼下的杭派茶馆,依旧独有其夺而不得的韵味。
粤派茶馆:
”民以食为天“的分量
相比以上茶馆,粤派茶馆自成一派,典型特点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吃比天大,从来都是广东人秉承的一大宗旨。
在粤派茶馆,广东人称“茶楼”。早茶,才是灵魂所在。曾经有个网友注意到了茶馆上的楹联,杭州某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落到广州某茶楼联就成了:“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广州茶馆的雏形是清代的“二厘馆”,最初的功能是休闲和餐饮,为客人提供歇脚叙谈、吃点心的地方。
传统的粤派茶楼,要数粤剧茶楼,广州人的日常,就是一壶普洱茶加“一蛊两件”,再捧着一叠报纸,听听粤曲粤剧艺人在台上咿咿呀呀,闲散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去哪里啊?” “去交水费!”因为饮茶要给钱,所以就叫交水费。像这样的饮茶暗语,很多只有老广州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
相比起京派茶馆,粤派茶楼多了平民气质。但相比川派接地气的老茶馆,粤派茶楼显然代表更高消费层面的场所,桌椅茶具装饰更有岭南风味的讲究,还承担宴席酒席的作用。
早茶虽有“早”字,但广东人都在茶楼里从早吃到晚。虾饺、烧卖、肠粉、春卷、牛百叶、鸡扎、凤爪等已成经典的粤式茶点,广东人从不会在吃上亏待自己。
我们为什么需要茶馆?
最近四川省茶馆协会正式为新增的5家五星级茶馆授牌,这些茶馆大多都是新式茶馆,无论从茶馆空间布置和服务上,都非常高级。
但遗憾的是,这些新式川派茶馆,长得跟杭派、京派新式茶馆没有太大差异。原先川派传统茶馆的特色,越来越模糊了。
茶馆原有的作为市民公共舆论场和社交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渐褪去,我们拥有各式各样,或实或虚的公共舆论地和社交方式。
茶馆原有一些的形式自然会被淘汰,就像古老的行业卖水烟的、磨刀匠等等都在消失一样,茶馆也在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出调整适应。
现在的茶馆简单多了,顶多是成了与餐饮、曲艺、手工艺相结合的场所。
年轻人更爱去时髦的咖啡馆。近段时间,重庆成都火了,让更多的重庆茶馆,成都茶馆成了很多人慕名打卡的网红景点。
曾经老艺术家就对重庆的交通茶馆印象深刻,茶馆上大多是当地的老人,以及外地的年轻游客。
附近大学毕业生过来拍婚纱照取景,新娘子和新郎身穿西式婚服,跟一旁的抽烟喝茶的老人,形成鲜明的反差。
当时阵势很浩大,但丝毫没有影响这些老人的节奏,该唠嗑的唠嗑,该嗑瓜子的嗑瓜子,慢悠悠自得其乐。
有了一壶茶就有了一方天地,管你什么外地游客奇装异服,在老茶馆人底下,还有什么世面没见过。
所以茶馆的生命力,可比我们强多了。就像一盏茶,有水就能活。苏东坡汲江水煎茶的时候,说要注重活水、活火。一个“活”字,点破了茶馆的关键。
水活了,茶活了,生活才能活。不管是新式还是传统茶馆,能在人们风尘仆仆的忙碌当中,烘托一个能让你活色生香的场地,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参考资料:
【1】海纳百川、自成一派的成都茶馆文化童行农业考古 2019.02
【2】中国茶馆的文化符号是休闲 丁文 农业考古 2015.02
【3】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 王笛
【4】茶馆的前世今生 西安日报
【5】茶馆功能的演变 赵甜甜 广东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