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观音茶”产于荥经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14 06:59:41

“观音茶”的进贡源于清朝康熙帝十七子果亲王印历(1734年冬至1735年春)前往泰宁接达赖喇嘛回藏。时官道为荥经,郭亲王胤礼出入。路过,他的书《西藏日记》记载,行程第12天,“新站到达荥经县”,13日出县……“过箐口……住黄泥铺” 。

《西藏日记》

回国后,游览黄泥堡、箐口,留荥经县。敬茶是宾客的传统,更不用说是王子了。他品尝了观音寺制作的茶后,赞不绝口,将其命名为观音茶。后来,此茶被进贡。

《西藏日记》

吴觉农《茶经述评》第312页》5、崖州原崖州产茶县中,以荥经县观音寺茶、太湖寺茶较有名。观音寺茶产于荥经县灯口驿观音寺。当清朝果亲王在藏,曾到观音寺品尝茶,后来采茶进贡,成为惯例。”

清《荥经县志  图考》(乾隆版)(1745年)云:“县城西南三十里,香岭下,有山林,居民以制茶篮为业,茶园甚多,观音寺茶最受欢迎。”

清《荥经县志 图考》(乾隆年制)(1745年)

赵毅,光绪年间名山县令,《蒙顶茶说》(名山县志)

“名山的茶比蒙古还美,山顶更美,上清峰茶园的七株茶树更美,据说是甘露慧禅师亲手种下的,没有枯萎,没有枯萎。”生长两千多年,茶叶细长,滋味甘醇清亮,杯中香云缭绕,凝而不散。其独特之处,称为仙茶,每年采贡三百三十五叶,产于皇郊、祠堂,称为伴茶,下称灵角湾茶。荸荠峰,其叶更厚,根也更高,四岁祈福,命僧采茶僧十二人入园。官员们监督挑选。他们把嫩芽全部摘下来,送回山上的半枝居寺。他们将它们切成厚薄的碎片,并且没有被昆虫损坏。每个芽只采摘一片叶子并首先烘烤。烘烤时,请使用新的大锅点燃旺火。将叶子用纸包起来,放入铁锅中。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将它们取出并揉捏。僧侣们围坐在桌子旁,一张一张地揉捏树叶。他们把纸铺平,放在锅口上晾干。清澈、滋润、干净的茶叶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贡茶。烘烤后,叶背稍厚则焦黄,稍嫩则叶色深。这些都被丢弃了,茶叶也不会被用作贡茶。炒熟后,将茶叶切碎丢弃,然后放入锅中煎炸。严,架起木架作为茶床,将茶箔放入茶箔中,揉成颗粒,削薄后烘烤。称为丸茶,作为补充贡品,进献给使者。产于满山。每一片巩县茶,都有两个银瓶。这些瓶子高四英寸半,宽四英寸。陪茶银瓶两瓶,菱角湾茶银瓶两瓶。这些瓶子被制成像花瓶一样。十八个大大小小的铁瓶,全部放在木箱里,木箱上贴着黄色封条。等他们要走的时候,县令就发财了。

文中提到了“仙茶”、“盘茶”和“岭脚湾茶”,却没有提到“观音茶”,可见“观音茶”并非产于名山。

何绍基(1799—1873),清末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初一游峨眉瓦房。他的游记编号为《峨眉瓦屋游草》。瓦屋山是荥经与洪雅的分界山。参观完瓦屋山,我从瓦屋山下山到荥经,收到时任县令韩孟川(江宁人韩道元)赠送的观音山茶,并赋诗一首:

《韩孟传大令赠观音山茶,因言荥经蚕桑颇盛,今皆废而采茶矣》

荥经茶通腹,税银一万零二课三千。观音山茶以品质最佳,质地轻、色短、色干、味鲜美。春天从地下涌出,雨水从天而降,而这里的山却变成了甘甜的牛奶。一旗一枪显慈悲,养心不寒不割。其中薄叶尤为名贵,竹筐、铁盒为九筐贡品。每个人都魅力十足,山里的春光都在雨前收获。开山寺前的石头如镜,可谓名正言顺。每年茶会,孩子们都会来给观音磕头祈福。观世音菩萨有灵性,应当感叹,我们的人民不愿意和别人一样。多年来他们放弃养蚕业,唱山歌采茶。

从《韩孟传大令赠观音山茶,因言荥经蚕桑颇盛,今皆废而采茶矣》的标题可以看出,韩孟川的大令向何绍基讲述了荥经茶的盛况和历史,因而描述了“若笼铁盒贡酒”。

(四川)通志:“……但青口观音寺的舒茗茶颇有名气,清朝皇室饮用,诸侯皇亲保存时享用,后来采茶”并对其进贡,历久不衰,到了清朝丁革革命时,才得以自由。” (《杂著》 《荥经县志》 民国版)

故宫博物院《茶的世界》(https://www.dpm.org.cn/subject_tea/detail/260385.html)对“观音茶”的解释:

《观音茶》

清朝(1644-1911)。

观音茶产于今四川省蒙顶山。据文献记载,观音茶的具体产地应为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这里产茶历史悠久,尤以观音寺产的观音茶为最佳。

明确观音茶的产地应为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