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的古典茶道与审美价值解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17 09:04:31

大家好,关于古代文献中的古典茶道与审美价值解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陆羽《六羡歌》

一、引言

我国关于茶文化记录的典籍虽多数是以人与事作为记叙,但其中哲理蕴含,立足于茶艺而延伸出的思想博大精深。自《茶经》之后,古代茶书的类别便已达124类。

其中内容涉猎甚广,有言语晦涩的专业理论书籍,也有深入浅出的普及类著作,整个茶著体系完善,内容详尽。不过,就茶文化进行记录的文献多是分散在各类总集、别集亦或是单行的文献之内,此外,在各类诗歌以及散文中也多有涉及,其数量之大,令人瞠目。与茶相关的文献里有茶树种植,茶叶的采摘、烤制,以及后期的品饮等均有记叙,因此,这些的古籍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二、唐 以 前

其实,我国对于茶文化的记载非常之多,而有据可靠的文献记载更是在2000多年前便已出现,而到西汉末年之时,更有“武阳买茶”的故事就茶叶最初的贸易形式进行了描绘。不过,从秦朝发展至南北朝,人们对茶之了解依然停留在药用与食用等层面上,但在逐步的发展中,而将茶看作精神寄托的倾向也就逐渐有了萌芽。随后,茶饮之风逐渐从南向北推进,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流传开来,并愈发精致高雅,演变成一个成熟而完善的体系。在唐朝之前,人们对于饮茶的重视程度并不深,因此,不曾有人刻意就其进行著书,仅仅在部分书籍以及诗词中有所初涉,不过均是只言片语,同后代的茶书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诗文众多,其中也有算得上茶书之作的,则是杜育的《荈赋》。荈(chuan),是晋代之时人们对秋天所采的茶叶的称呼。《荈赋》就茶叶之产地、饮法、形态等都作了专门的描述,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我国关于茶之生产及其饮用的较早的全面记录。

杜育《荈赋》曰:“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百草,弥谷被冈。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宵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蛾方之注,挹彼清流;器则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纵观我国历史,《荈赋》是首篇对茶之生长、采制、冲泡、形态均有记述的作品。《太平御览》卷八六七:“杜育《荈赋》曰:'调神和内,倦解慵除'”。陆羽著《茶经》,其中也对《荈赋》有引用,不难看出其内容上的传承关系,因此,将杜育《荈赋》视为关于茶的较早文献,是合理的。

三、唐 代

1、陆羽《茶经》。唐代已然饮茶成风,茶乃为时所贵。李肇《唐国史补》载: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纂",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沪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薪酬有薪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从李肇的记载可以明显看到,唐代饮茶已经蔚然成风,并且已经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品牌,其产地多样,则其种植也已相当普遍,茶作为商品的贸易活动应是相当活跃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陆羽的《茶经》乃应运而生。

唐代可以说是茶文化典籍文献正式定型的时期,而最典型之代表便是《茶经》,是为我国乃至全球首部茶学专著。《茶经》由三卷构成,细分为十章,全文7000多个字。就唐朝时期关于茶之知识与经验都作了详细的总结,不仅就茶之栽植、制作、品饮以及茶事均作了详细的描述,而且对茶的美学意境进行了升华。

上卷共三章:“茶之源”一一主要是就茶之源、状、名、效以及栽植之环境进行了记叙。“茶之具”一主要是就茶之采摘与制作所用之器具进行了记叙。“茶之造”——主要是就茶之采摘时间、方式以等级的区分进行了记述。

中卷只有一章:“茶之器”——主要是就茶事中所用之法与器具进行了记叙,并就国内主流的瓷窑作了评级。

下卷共六章:“茶之煮”一主要是就茶之烤、煮之法以及水之品级进行了记叙。“茶之饮”一主要是就茶之史、类以及风俗等进行了记叙。“茶之事”——主要是就茶之传说、故事以及与药效的史料进行了记叙。“茶之出”一一主要是就名茶之分布与评价进行了记叙。“茶之略”一一主要是就茶之釆、制以及品饮中具体情境下不必苛求的用具与步骤进行了记叙。“茶之图”一主要是就将《茶经》内所记叙之内容绘制于绢帛之上,悬挂于座前用于茶事的指导。

从《茶经》问世以来,至今已经超过1200年,享誉举国内外,被称作是"茶学百科全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出版。为此,陆羽更是被后人奉上神坛,称之为"茶圣"、"茶神"以及"茶祖"。除我国以外,近邻日、韩等国也有组建专门的学术团体就其所著之《茶经》展开细致的研究。

2、 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张又新,字孔昭,河北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一820)进士。张又新在政治上可谓声名狼藉,但他所著的《煎茶水记》,则是我国首部以茶之水的品鉴为主旨的著作,在茶史研究上有重要地位。其就煎茶之水进行阐述,详细记叙了其对茶之色、香、味的影响。书中还引用一本《煮茶记》的材料,介绍了陆羽检验真假南零水质的故事,就刘伯刍所列举的七处优质泉水以及陆羽所列举的20处泉水品级进行了描述。在评述茶与水的关系时指出:“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并表示茶汤是否优质并非全然取决于水质,后期的烹煮与器具之洁净均极为重要:“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不过,在其之后明代也有茶人就水于茶之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3、 苏虞的《十六汤品》。此书是唐末五代的时候著作而成。原为苏廛所撰《仙芽传》第九卷中的一篇短文,后来陶谷将其单独收进《清异录》卷四中。该书一一就水之煮、注,盛器以及燃料均有所论述,并简单茶品之分作了记叙,其中将水之老嫩分为三类,缓急分为三类,盛器分为五类,燃料分为五类,总计16汤品。该书就水之老嫩,器具之选,以及烹煮之法等均作了记叙。

4、 毛文锡的《茶谱》。毛文锡,是五代时期之人,其所著之《茶谱》至今依然失传,截至现今,世人亦只能沿着各类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辩得那失传之言。经学者归纳后可知,其主要是就名茶,及其品质、风味与疗效等展开叙述。此外,书中还对多种不同的芽茶作了记叙,由此可见,散叶茶在饼茶之流行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四、宋 代

宋朝时期,茶书便有近30余类,分别就茶叶之兴盛与品鉴作了记叙。而宋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中所记叙的则是宋代流行的斗茶之技;丁谓在其所著之《北苑茶录》中所记叙之内容则是围绕园焙之数以及采制之法展开叙述,并将所用器具绘制成图;蔡襄在其所著之《茶录》就斗茶之评判标准作了记叙,而这些茶书均对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蔡襄的《茶录》。蔡襄,原为福建人,曾负责过贡茶之督造工作,并将所有心得写于《茶录》之中。全文概800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主要是就茶之色、香、味,茶之贮藏、碾与冲泡进行阐述。下篇论茶器:所述内容便较为繁杂,如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以及汤瓶等。

2、黄儒《品茶要录》。黄儒,生于福建建安,在1075年左右完成了《品茶要录》之编撰,整书不过1900字上下。书的前后各有总论一篇,其中包含十目,分别为采造过时以及人杂等等,此外,还就气候、工艺等条件对茶叶之品质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中缘由。与此同时,还就茶叶掺假之况做出简述,并一一讲明其分辨方式。从中可得知其除茶之制造外,对品饮亦是研究甚深。

3、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子安觉得蔡襄等人茶书尚有不足之处,故于治平元年(1064)前后撰写此书,共有3000多字,分绪论和8个题目。其中前5题主要记叙的为建安各焙之沿革,以及相应茶园.之位置与特征。而后3题所列举之内容分别为茶名、采茶以及茶病,并就七种茶之产地与性状均作了论述,此外,还要采摘环节中需注重之环节。

4、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此书原名为《茶论》,因著于大观年间,因此被后世卷作是《大观茶论》,全书2800余字,除开绪论之外,还分别就地产、天时等20目作了阐述。与此同时,还详细讲述了宋代盛行一时的斗茶之技,且内容具体周祥,对后世研究极有价值。

5、 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熊春,生于福建建阳,时逢北苑之茶盛极一时,而陆羽在其所著《茶经》内却不曾提及,因此其特著此书,此书上下1700字,并附有后世茶人之注解3000字左右。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以后。书中对北苑贡茶发展之史作了概述,并绘制了38幅贡茶模板,以及相应之尺寸,将宋朝时期红茶之形状展现于后世,极具价值。

6、 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汝砺在出任转运使主管账司时,对熊蕃之书有所不满,认为其所述较为片面,于是便以自身之经验著了此书,以尽未尽之事。全书约2800字,旧注2000多字。其中内容甚广,除制茶的相关工艺外,还对贡茶做出了等级的划分,总分为2纲。

7、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名讳已不可查,其所著之《茶具图赞》是我国首部就茶具进行叙述的书籍,个中文字较少,不仅介绍了茶具之名,还绘制了实物图形进一步说明,以便后人能更直观了解宋朝所用之茶具。此外,作者还别具匠心为各类茶具安了官职,比如韦鸿胪所对应的为茶焙,木待制所对应的为茶白,而金法曹所对应的则是茶碾等。又给它们取上标志其功能的名、号。虽是文字游戏,却也指出它们的特点,令人过目难忘。

辽、金、元时期茶文化之所以能流传至关外,主要是依赖于宋辽与宋金之间的文化交往,并成为北方民族茶饮文化的雏形。比如于《辽史》之中曾就“行茶”做过记叙,且着墨较之《宋史》更多。虽然南宋同大金对峙虽盛,但宋朝之茶礼、茶俗等均对女真影响甚深,其后又将之传播至西夏,而茶礼在北朝便占据了一席之地。自蒙古人入关之后,其兼性朴实,对于甚为繁重之礼节甚是厌烦,因此在饮茶之时更喜直接泡饮,因此散茶便逐渐兴起。就元朝之茶文化而言,其发展是沿着简约而行,不过爱茶之人却从未缺过。如诗者耶律楚材,其原为契丹贵族之后裔,由金入元,在蒙古统治时期却深得皇宫贵族重视,是元朝初年不可或缺之谋士之一。其在得到心爱之茶时所展现的欣喜表明即便是少数民族,对茶的钟爱之情也是尤为明显的。

五、明 代

在明朝这一时期,光是问世的茶书便有50部之多,在我国古代各时期所出茶书之数中可谓是居冠。朱权在其所著之《茶谱》中曾写有一篇“清饮之说”,其中品茗不再是单纯的茶事,而成为人们志向表达以及修身寄情之务,并融合了对真、美之求,因此有将之称作是“朱权茶道”,并对日本茶道影响甚深。明代的诸多茶书之中,记载最多的内容还是同茶具之艺术以及烹茶之技巧,难能可贵的是,明代的品茗很重视创新和突破。

1、朱权的《茶谱》。朱权,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儿子,其对茶事爱,相关经验甚丰,最后将心之所得汇成了《茶谱》,并成为明朝初期地位尊崇的茶书。该书除绪论之外,还一一就品茶、点茶以及各类茶具作了详叙,总共有16则,共约2000字。其对于蒸青团茶之法不以为然,唯爱那以蒸青叶茶为典型的点茶之法:“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由此便可看作是茶饼逐步向叶茶发展的过渡之态。

2、顾元庆的《茶谱》。本书是在钱椿年所著之《茶谱》的删减与升华。主要内容包括:茶树之形状,名茶之种类,种、釆、藏、制茶之技;此外,还煎茶之要素,点茶之备以及茶所具之效均有提及,此书以为茶应以清饮为佳,此外,对于花茶之法也多有着墨,对后世极具研究价值。

3、田艺衡的《煮泉小品》。此书于1554年完稿,其中汇编了各朝各代与茶相关的诗文,总书总计5000余字,通过10个章节一一就煮茶之水的选择、评级作了叙述。其中就各地有名之水之水质与特点一一陈列,可谓是就烹茶之水进行评述的专业古籍。

4、徐献忠的《水品》。此书亦是于1554年完稿,全书由上、下两卷组成,总计6000余字。书的上半卷包含总论、源、清以及流等多目。而下卷则是就各类烹茶之水进行论述,讲解品评之法。该书同《煮泉小品》之面世时间相当,明代时期的茶事对烹茶之水是极为看重。

5、屠隆的《茶说》。此书于1590年完稿,其中所涉内容较广,除就茶室、制茶之法作了简述,还就品茶之事作了详解。

6、陈师的《茶考》。此书于1593年完稿,其中就蒙顶、天池、以及龙井等各类闻诸于世的名茶之品质作了记叙,此外,还讲述了杭州等地的烹茶习俗,明确记载了撮泡法的产生:“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他提倡清饮,不用果品,“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

7、张源的《茶录》。此书于1595年完稿,全书总计1500字,其中所涉内容甚广,分别从茶之釆、制到品饮、品鉴、点染,烹茶之水等级的品评作了解述,此外,还就茶事过程中所需之杯盏器具等均作了注解。

8、许次纾的《茶戒》。此书于1597年正式完稿。书中内容颇丰,除茶之采、制,烹茶之法及需重视的中间环节外,还讲述了火候的掌控与茶事后器具的清洗等。与此同时,其针对泡茶之技作了明确的要求,整个过程讲究之极,这对后世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9、罗痕的《茶解》。此书于1605年正式完成,全书总计3000余字,自总论后,分别就茶之源、品以及采等多个环节进行了论述。论述非常切实。

10、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此书于1640年前后正式完成,根据现今已知的参考文献可知,其为就紫砂壶作出叙述的首部古籍,该书有序、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及有关紫砂泥等杂记构成,是研究紫砂壶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清 代

清代的茶书则相对薄弱些,多以资料汇集为主,虽少创意,但便于他人检阅,对研究茶史者也颇有裨益。

1、刘源长的《茶史》。此书于1669年左右正式完成,整本书籍篇幅较长,字数达33000字左右,其中多是杂引古书的总编。共分30个子目。其中卷一所讲述的内容均是围绕茶之本身展开,如茶之产地,茶之采制,以及唐宋时期声名远播的茶记。而卷二则是以烹茶之水为核心展开的,分别讲述了品水、品泉之法,还编入了各大名家所著的品水之文。此外,便是就茶事所需之器具、品鉴以及茶之功效等作了讲述。

2、陆廷灿的《续茶经》。此书正式完成于1734年,整书篇幅可谓诸多茶书之冠,总计约有7万余字。该书前半部分为陆羽所著的《茶经》,其后又按照《茶经》的格局展开后文的论述。此外,还汇编了各朝各代的文献资料。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并未就“茶法”作出讲述,因此特在此书的后文附上各朝所述的茶法。《茶经》闻诸于世以来,茶事之发展并未停歇,因此在这千年之内,无论是茶之釆制,烹煮之法,甚至是烹煮之器具均变革甚多。陆廷灿曾就唐朝之后出现的资料进行了收集与考较,而这便成为后人研究之考据。《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是很公允的评价。是清代茶书中的重要之作。

七、结语

无论是哪一朝代,文坛领袖或是声名卓著的名流同茶文化都是缘分不浅,比如宋朝时期的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苏东坡以及陆游等人,辽金元的元好问、虞集、杨维贞、周德清等,明朝时期的朱权、高启以及张岱等,而清朝时期则是全祖望、顾炎武、纳兰性德以及郑板桥等人。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用户评论

微信名字

这个题目真是太吸引我了!我一直对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很感兴趣,古代文獻記錄那些精致优雅的典雅事迹一定非常值得一看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夏i

看完标题就觉得有那么一股淡淡的香气飘来... 以前只是单纯喜欢喝茶,现在越来越想要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终于看到有人认真探索茶道背后的审美价值了!这方面可太值得探讨了,古代先贤们的思想真的很有启发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岛晴空

我一直觉得现代人应该多关注一些传统文化,古典茶道确实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追求。 期待作者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典雅的细节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莫晨

文献记录的确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像茶道来说,更是如此!希望能看到更多精彩的原文分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裸睡の鱼

虽然对审美价值不太了解,但对古典茶道确实很有兴趣。 古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精神世界跟现代人差异很大, 期待通过这些文献记录能窥探一下当时的文化风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尾流莺

古代文献总让人感觉一些东西很遥远,希望这个博文能用现在人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阐述古典茶道及其审美价值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这篇文章会不会太学术? 我只想轻松地看看古典茶道相关的内容, 更想看到一些图画和生活场景的介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态的妖孽

关于古典茶道的审美价值,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希望这个博文能展现出更多多元化的观点,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剑已封鞘

我最近在研究古诗词, 发现很多关于茶的描写都非常细腻富有诗意。希望这篇博文能跟我的研究结合起来,找到一些新的灵感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雨优美回忆

我一直认为审美价值是主观的, 古典茶道确实是一种文化传承,但它是否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还需要多方面参考来下结论。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憾最汹涌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信息确实有限,很难完全还原当时的景象。 希望这个博文能结合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更加生动地展示古典茶道的风采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瓶年的冰泉

我觉得"审美价值" 这个词太主观了, 古典茶道应该被更广泛地理解, 包括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烟熏妆丶

这篇文章标题很有吸引力,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古典文化的精髓,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海

对古代文献的解析总是很让人费神,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希望这篇博文能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 而不是过于学术化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離

我很想了解关于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精髓,希望这篇文章能提供更多细节和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原

我一直认为古典文化值得传承和学习,希望这个博文能够抛砖引玉,鼓励大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易動情也是罪名

现代人生活中节奏太快了, 往往忽略了一些文化的底蕴,古典茶道的沉淀和艺术美感值得我们去感受和体验!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