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制作工艺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17 10:45:21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红袍制作工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作工艺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走水焙—烘干—毛茶。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 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首先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其次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

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复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走水焙: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

簸扇、凉索与拣剐: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

炖火与趁热装箱: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

用户评论

白恍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大红袍制作这么复杂!那些花茶店里卖的大红袍都是假的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潇潇

终于找到了讲解大红袍制作工艺的文章了!我一直在想,这茶叶怎么会那么有品质呢,原来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技艺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讲真,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太专业了,有点看不明白。是不是可以再简单点解释一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大红袍的“制”字我觉得应该换成“炼”,因为制作过程简直就是对茶叶的一种炼化!这种用心的工艺才能出产那么好喝的茶。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搞搞嗎妹妹

我是个小白,从来没接触过红袍茶,看完这篇文章我对它的生产方式还是挺感兴趣的啊。以后买茶的时候可以好好了解一下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歇火

文章里提到的“采摘”“杀青”等都说得比较准确,对学习这个工艺很有帮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自凉丶

我之前一直以为做茶饼就是用手把茶叶揉在一起,没想到这么复杂呢。大红袍真是值得尊敬的产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文章介绍的确实很全面的,但是能不能再插几张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制作步骤?这样更直观易懂!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我感觉这篇文章有点过于强调传统工艺,现代科学技术也会在这方面有所贡献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伤我i

我对大红袍的品质要求很高,所以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烘焙程度、产地对大红袍影响的文章。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绳情

这个话题还挺有意思的!我之前去茶园的时候就觉得制作的过程很精彩,现在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辛苦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乱世梦红颜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更有想要亲自尝试制作大红袍的冲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说白了,这些工艺对最终喝起来的味道影响有多大呢?文章没提到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廖

感觉这篇文章写的有点像教科书,能不能加上一些趣味元素或者案例,吸引更多人关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让我对大红袍这份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希望以后可以分享更多关于不同制茶师傅的技艺故事,以及他们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平衡的经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