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茶具知识大公开

来源: 茗茶博士
发布时间:2024-11-12 18:59:14

紫碗盘龙: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陶器。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据说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时喜欢喝茶。为了出门方便,沏茶曾经烧了一把他设计的茶壶来品茶。

后人称之为“东坡壶”或“提梁壶”苏轼诗中说:“银瓶洒油浮蚁酒,紫碗粟蟠龙茶”是诗人对紫砂茶具的欣赏表达。

据确切的文字记载,紫砂茶具创作于明代郑德时期。

今天的紫砂茶具是用紫泥制成的,这是一种埋藏在江苏宜兴南部和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的特殊粘土。这种粘土含铁量高,可塑性好,适宜的烧制温度在1150摄氏度左右。优质原料,天然色泽,

为烧制优秀的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以其风格多样、造型多变、文化品位丰富而在古代茶具世界中独树一帜。

后来又说紫砂茶具有三个特点,就是泡茶不臭,储茶不变色,夏天不容易变质。一般认为,一套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备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结合才能称之为完美之作。

艺术欣赏:竹茶具

隋唐以前,中国饮茶逐渐普及,但比较广泛。当时的饮茶器具,除了陶瓷之外,大多是竹制和木制的。陆羽在《茶经》《四器》中列举的28件茶具,绝大部分是竹制和木制的。这种茶具随处可见。

制作方便,对茶叶无污染,对人体无害。自古以来,竹木茶具就受到茶人的欢迎。

但是木制茶具的缺点也很明显:不能长期使用,不能长期保存。

竹编茶具由内管和外套组成。内管多为陶瓷饮茶器具,外套选用精选的慈竹,经劈、开、揉、匀等多重工序制成发丝般粗细的软竹丝。经过烘焙、染色,再根据茶具内管的形状和大小进行编织、镶嵌,就成了一套完整的茶具。

竹制茶具不仅色彩和谐,美观大方,还能保护内管,减少损伤;同时泡茶后不容易烫手,富有艺术欣赏价值。许多人购买竹茶具来展示和收藏。

清澈透明: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琉璃,用这种材料制作茶具,能给人一种明亮、光彩照人的感觉。

虽然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西方玻璃器皿的不断传入,中国才开始烧制玻璃茶具。

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淡黄釉茶杯和素面淡黄釉茶碟是正宗的中国釉面茶具。虽然造型原始,纹饰简单,质地混杂,透明度低,但说明我国的釉面茶具始于唐代。

这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东西。

随着玻璃行业的兴起,玻璃茶具迅速兴起。这是因为玻璃是透明的、有光泽的塑料。所以用它制作的茶具,造型各异,用途广泛。当你用这套茶具泡茶时,你可以很好地观察茶叶在热水中的起伏和它们姿态的生动外观。

耐用: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耐用、图案清新、便于携带、耐腐蚀而闻名。它起源于古埃及,后来传入欧洲。今天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和奥地利。

珐琅技术大约在元代传入中国。在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中国创造了镶嵌珐琅的景泰蓝茶具。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

这可以说是中国搪瓷工业的开端。

中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在本世纪初,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珐琅茶具中,仿瓷茶杯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用网或彩色网装饰的网眩茶杯,层次分明,艺术感强;轻巧的款式,

造型独特的鼓杯、蝴蝶杯;保温茶杯,既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又便于携带,放置茶壶、茶杯的彩釉茶盘,受到很多饮茶者的欢迎。

搪瓷茶具传热散热快,杯体易烧。如果放在茶几上,会烧坏桌面,使用受到限制。一般不用于家里招待客人。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