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禅茶一味」?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09 09:39:26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促到北方传播禅学,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实际与道家打坐炼丹接近,也有利于养生;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也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

禅宗在中国传到第五代弘忍,门徒达五千多人。弘忍想选继承人,门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说:“你到了佛门门口,还没入门,再去想来。”有一位舂米的行者慧能出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从空无的观点看,当然十分彻底于是慧能成为第六世中国禅宗传人。神秀不让,慧能逃到南方,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中唐以后,士大夫朋党之争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士人指出一条寻求解除苦恼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仪式,作个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知识阶段的文人墨客也推崇起佛教来。而这样一来,佛与茶终于找到了相通之处。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互配合。

归纳起来,佛教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贡献有四:

01 推动了饮茶之风流

唐·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欲,投钱取饮。”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帮助消化,整日打坐,容易积食,打坐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欲。禅理与茶道是否相通姑且不论,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禅宗修炼的需要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无论如休,这个事实是难以否认的。

02 为发展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做出贡献

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个之茶执行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陆羽的师傅也是亲自种茶的。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传承不断。又如宋代著名产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刹,建茶的兴起首先是南唐僧人们的努力,后来才引起朝廷注意。陆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样是寺院胜地,又是产茶盛地。

唐代寺院经济很发达,有土地,有佃户,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雾之间,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饮茶爱好,一院之中百千僧众,都想饮茶,香客施主来临,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劳苦。所以寺院植茶是顺理成章的事。推动茶文化发展要有物质基础,首先要研究茶的生产制作,在这方面佛教僧侣作出了重要贡献。

03 创造了饮茶意境

所谓“茶禅一味”也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相近,也并非说茶理即禅理。

禅宗主张“自心是佛”,无一物而能建立。既然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也不存在,除“心识”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无,填上一个“茶”,不是与禅宗本意相悖吗?其实,一切宗教本来就是骗人的,真谈到教义,不必过于认真。我们今人所重视的是宗教外衣后面所反映了思想、观点有无可取之处。

禅宗的有无观,与庄子的相对论十分相近,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不过是劝人心胸豁达些,真靠坐禅把世上的东西和烦恼都变得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陆羽挚友僧人皎然作出了杰出贡献。皎然虽削发为僧,但爱作诗好饮茶,号称“诗僧”,又是一个“茶僧”。他出身于没落世家,幼年出家,专心学诗,曾作《诗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中年参谒诸禅师,得“心地法门”,他是把禅学、诗学、儒学思想三位一体来理解的。“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 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故意去破除烦恼,便不是佛心了。“静心”、“自悟”是禅宗主旨。姣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

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若按印度佛教的原义,今生永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也无济于事,只有干坐着等死罢了。但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彻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祥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很多,所以中国“茶道”二字首选由禅僧提出。这样,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调度。有人认为宋以后《百丈清规》中有了佛教茶仪的具体仪式规定从此才有“茶道”,其实,程式掩盖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04 对中国茶道向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学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从中国学成归去的荣西禅师(1141-1215)。不过,荣西的茶学菱《吃茶养生记》,主要内容是从养生角度出发,介绍茶乃养生妙药,延龄仙术并传授我国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术,并自此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可见还是把茶与禅一同看待。这一切都说明,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贡献。

天心禅茶

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佛教“华胄八大名山”之一。寺院坐落于武夷山风景区三十六峰的中心,坐拥“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胜,且佛教文化渊源流长,自古高僧辈出,名流荟萃,屡沐皇恩,是茶中之王“大红袍”的故乡,也是中国乌龙茶和工夫茶的发祥地。天心永乐禅寺名贤荟萃,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

天心禅寺

天心永乐禅寺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树有着极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僧人们在这里结草为庵的同时,就开始在寺院周边广泛种植茶树,农禅并举。自此“茶佛一家”在这里找到了最真实的写照。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佛、道三教同山的文化、秀甲东南的碧水丹山以及馥郁甘醇的岩茶共同绘就了绵延百里的武夷画卷。而天心永乐禅寺是这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中的一处佛光普照、禅茶飘香的人间净土。”

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制茶

编辑 | 海峡传统文化研究院

图文 | 悟禅心语、印境

用户评论

■孤独像过不去的桥≈

禅道与佳茗相映成趣,禅茶一味,静品慢饮间感受心灵的平静。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在清幽的寺院旁,一杯禅茶,品味着生活中的那份淡然和宁静。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烟熏妆丶

禅茶一味的理念深入人心,茶香伴随着冥想,让人心灵洗涤,收获内心的安宁。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眉黛如画

轻轻一泡,茶汤轻柔地流入杯中,如同佛家智慧点点滴滴在味蕾上散开。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笙墨染

闭眼细品,仿佛能听到山间的微风吹拂与水声交响的和声,禅意在茶中显现。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禅茶一味,不仅是味道上的和谐统一,更是心灵的交流与对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忆未来

忙碌的世界寻找一处静谧,一杯禅茶相伴,慢享时光流转中的自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沉浸在这份文化交融之中,每一口都是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在古柏树下的小径旁品尝禅茶,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带来心灵的顿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铁树不曾开花

品一杯禅茶,就像是聆听智者话语的旅程,在静谧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々爱被冰凝固ゝ

禅茶一味,是茶道与佛法的交响曲,每一口都是内心的洗涤和觉醒。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oО清风挽发oО

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身心灵的修行,深入体验其中的宁静和谐之美。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嗯咯

禅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的体现。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减肥伤身#

在忙碌的城市中寻找一片绿意,一口茶香就能让心境变得祥和宁静。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细品每一泡茶后,都能感性理解到“禅”的包容与博大精深。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已麻木i

置身于繁华之外,独饮一杯禅茶,感受那份超越日常的超凡体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世晨晓。

通过禅茶一味的经历,个人不仅品味到了茶本身的美妙,更领悟了生活哲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型不乱一切好办

用心去感悟每一盏茶汤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让生活更有深度和宽度。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淡の清香

与伴侣一同体验“禅茶一味”的魅力,共赏茶香中的温馨与和谐。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忘初心

在晨光熹微中静坐品味禅茶,心灵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瓜贩子

无论是茶艺师还是品茶者,都能在这份艺术中找到共鸣和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禅茶一味,将个人的情感、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完美融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