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年轻的工匠掌权,有许多小作坊。瓷都景德镇的梦想越来越“年轻”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年轻的工匠掌权,有许多小作坊。瓷都景德镇的梦想越来越“年轻”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年轻的工匠掌权,有许多小作坊。瓷都景德镇的梦想越来越“年轻”和年轻的工匠掌权,有许多小作坊。瓷都景德镇的梦想越来越“年轻”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冬天的景德镇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这句话恐怕一写出来就要被骂了。
就气温而言,景德镇的冬天真的是极寒。那种渗透到骨头里的寒冷和冰冻。
但是在刮风的天气里,就更冷了。风会钻到你的脖子里,穿过你衣服的每一个缝隙,所以寒心成了身体最普遍的感觉。
特别是我们去的那天,下雨了。
当我们出了景德镇火车站,不,确切的说,应该是下火车。我们的第一件事是穿衣服。
两个平时最注重外表的人,站在站台上,迅速翻出包里的皮衣,裹在身上。
直到意识到自己重如两只北极熊,才咬紧牙关,伸手把箱子拖出车站。
还好那几天有大降温。
做窑变的阿姨帮我们挑货,说厂里的工人过几天就放假了。太冷太潮湿,坯干得慢。昨天25度,今天来了就剩3度了。
于是,带来寒潮的我们两个只好手脚并用地把货捡起来,然后跑到烧木头的窑口。
找耀宝爸爸烤红薯土豆。
在福州很难找到自然烤红薯的地方。就算有,我们两个笨手笨脚的人也烧不起足够煮红薯土豆的火。
所以一想到柴火一下子会有多完美,暖窑边烤红薯会有多好吃,就特别喜欢景德镇的冬天。
古龙说,朋友是天寒地冻时还记得一点温暖的人。
这句话需要改。景德镇是一座天寒地冻时散发着烤红薯味的城市。
这个城市很小。
它开通火车才四五年。
早些年,除了少数人坐飞机来,大部分人都是坐动车到婺源,再转乘大巴到景德镇。
这里没有多少大瓷厂。
如果要计算瓷器生产厂家的总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制瓷人”这个概念,那么小作坊的数量是大厂的无数倍。
是的,目前景德镇瓷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作坊多。
这些小作坊大多来自陶瓷学院毕业后留在当地发展的学生。
景德镇有一所业内知名、领先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每年都会接收五湖四海的学生。
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有可能在当地成家立业,从事自己的专业。
当然,他们不能画空白,也不能烧窑。他们只承担瓷器生产和绘画的中间环节。
这种小作坊,很多时候都是情侣档——。两个人都是陶瓷学院的学生,或者一个是陶瓷学院的,一个是本地人。
两个人可以画,一个画风格,或者一个画,另一个懂销售。
无论什么样的合作,在这个消费不是很高的内陆小镇,都能轻松过上小康生活。
从事自己的专业,和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学以致用,从中赚钱,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城获得成就感和尊重。
他们的小作坊越来越受欢迎。
还有一些人不是大学生。比如他们喜欢制陶和绘画,他们从远方来到景德镇学习制瓷。从那以后,他们就扎根留了下来,还开了工作室,打造自己的品牌。
或者他们来自当地的瓷器世家。他们的父母都是制瓷人,或是大师,或是普通的技师,但长大后,他们继承了父辈的事业,承担起了这项技艺的传承,成为新一代制瓷艺人中的中兴力量。
景德镇瓷业的另一个现状是上下分层比较严重。
上面说的小作坊在一楼。
属于底层,自己画,自己烧,自己定价卖,赚个手工钱,价格更便宜,货更划算。
甚至还会有一些好的创新作品,送去比赛拿个奖什么的。买了这个,就赚了个宝。
一个技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买他的作品,等他出名了,这些作品能翻好几倍的价,他真的赚到了。
当然,大部分的底层瓷器艺术家将会终生默默无闻。
年轻的时候,我比较有闯劲。从小就梦想着从一个小规模的夫妻档做起,然后慢慢扩大到大工作室,甚至成为有名的窑口,成就名利双收。
然而渐行渐远,才发现一个弱者要在一群同类中出人头地太难了。
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是必要的。
然后,结婚,生子,养娃,柴米油盐的琐事纠纷,渐渐的,女孩子如果是女孩子,就会逐渐被生活的黑幕吃掉,退出圈子,专心带娃。
而男生,虽然还在经营老本行,但生活的压力总会让人分心一半,上进的动力不足。老婆孩子会被两块甜蜜的石头拖着,总有一天会掉下去。
所以小作坊要鲤鱼跃龙门太难了,除非你有决心,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
瓷器行业的另一层是高水平。
就是我们看到的年轻有为的获奖作品,那些被某个博物馆收藏的作品,自己的大画室,专门研究窑口的年轻(中年)名人。
这些人大多在景德镇有展厅。
不在知名地方,离郊区——不远,设计的很有格调。温暖的筒灯下,是巨大的花瓶,巨大的屏风,壁画,奇形怪状的摆件。
价格当然贵。
看标签。看起来是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
定价的是名人本人。他给自己的作品定价,代表了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认可和估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价格高是肯定的。
但基于并没有相关的官方或者民间机构对这些价格以约束、或是以文件来规范,是以,很多时候,你在展厅里看到的价格,能吓出一身冷汗。
那一刻会觉得,好像福州的房子也没那么贵了。
上次去的时候,见了一个老朋友。
多年前在当地认识的,合作过一两次,当时聊起来,发现她的老师正是我们福建的“犹太人”——莆田人,遂有了五分香火之情。
去的时候她正在准备搬店。
说是搬去一个房租便宜一点的地方。
原因是,现在生意不太好做,店租太贵了。辛苦画了半天,都是给房东赚租金了。
我去的时候正是中午,整条街都没几个客人。她的脸上敷着面膜,在画一只喜鹊。
边上的梅花已经画出了形,是一只青花的盖碗,喜鹊闹梅的新春应景之作。
她画的梅花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大多是五瓣梅,她偏偏手抖,不小心就会画成六瓣。
倒是让人想起寿阳公主的梅花妆,有一种傲雪凌寒的冰沁之美。
聊起来,放下笔,不开心。说生意惨淡。
没事,叫老公养你。
她翻个白眼,重新拾起笔,说,还是靠自己吧。我们这种手作艺人,天生闲不住,劳碌命。
画两笔又笑了,圆脸像梅花一样,亮晶晶的大眼看着我,说,不怕的,他们说景德镇年轻人多,会有前途的。
是的,在千年瓷都这一路走来,我很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充满年轻人的城市与行业。
无论在哪家店,哪条街,随机走进十家门店,九家半都是年轻人开的——40岁以下,男女都有。
中老年人几乎在这里绝迹——当然也许老板都不在店里,只有小弟小妹。
不像茶行业,老S这样的老年人能顶半边天。
年轻人有冲劲,有想法,有创造力,有朝气,以年轻人为主的产业,不会垮。
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留下来,给这座文化锦绣的千年瓷都,续着命。
是以,在一只又一只创意青花的盖碗上,我看到了,景德镇旺盛的生命力。
如同盛行千年而不变的色的青花,隽永而深遂。
有年轻人的地方,想法总是很多。
于是,与景德镇的传统瓷器交相辉映的,是创意陶瓷的日渐兴起。
从前的泥,做的是瓶,是碗,是杯,是盏,是容器,是实用的物件,是规矩的器形。
而现如今,不一样了。
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创意玩法。
比如,抓一把泥土,拉成一只一次性纸杯,再捏得皱皱的,涂上釉,烧成树根状。
可以做水杯,也可以做花瓶。
不知道的人照例会俯过来一看,说,哎,这不是纸杯么?
还有一种瓷,不知道加了什么东西,烧成像翡翠一样的绿色、青色,纯净通透得,比翡翠还晶莹亮泽,招人喜欢。
烧出来的都是小圆片,正圆的,珠子的,椭圆的,镶成戒指,镶成簪子,镶成项坠,耳环.
就成了女生都喜欢的首饰。
夏天里,棉布长裙的领子前后,有翠绿的项坠在晃动;小巧的耳垂上,有蛋青色的瓷珠子在摇曳;乌鸦鸦的黑发里,有一根银钗子若隐若现,在钗头上,镶着一颗晶莹透亮的绿色瓷片,阳光下,像一汪湖水.
看上去,燥热的心瞬间被安抚平静了。
陶瓷制品的日常化,也是当下的一个新趋势。
瓷制品不再是大件货了。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有了陶瓷的身影,包括但不限于手串,胸针,项链,耳环,冰箱贴,钥匙扣.
是的,前段我就淘了许多的冰箱贴,贴在家里的冰箱上。
那是一片片像云朵一样的形状的瓷片,仿古泥仿古釉的,画着牡丹,画着鱼,工艺用的是青花釉里红。
贴上去,冰箱便成了一副国画。
有山水,有花鸟,有写意,有工笔.
立马就把那些塑胶的冰箱贴比下去了——工业化的东西,太假太丑,太没有文化调性。
人与泥土的缘分,这种泥烧制后成瓷的魔法,就让它们一代一代以这种实用主义的形式流传下去。
不能相忘于江湖,只能相濡与沫。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