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的“苦底”和“苦尾”并不都是苦的。有什么区别

来源: 梅丽
发布时间:2024-02-09 04:58:21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岩茶的“苦底”和“苦尾”并不都是苦的。有什么区别的一些知识点,和岩茶的“苦底”和“苦尾”并不都是苦的。有什么区别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清代江衡曾写诗记录他在武夷山饮茶的感受。

“外来种天然真,木瓜微香。”

诗中所写的外来物种是岩茶物种的统称。

但圈里有人根据茶味、肉桂味、刺鼻味的描述,认为明明是肉桂。

肉桂作为武夷的原名簇,早在上个世纪天价茶叶蛋新闻出现之前的七八十年前就已经广为人知。

更有甚者,有观点认为肉桂是清代名茶,但当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玉桂”,久负盛名。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该品种才被官方固定下来,并陆续推广。

说起关于岩茶肉桂人生经历的八卦,那是一个三言两语说不完的箩筐。

比如岩茶圈里有肉桂香味的品种,不仅仅是肉桂,还有肉桂的天然杂交后代,——丹桂。

武夷山桂花种植量不多,比较少见,但继承了肉桂特有的肉桂香味、叶形、植株特征等。也与肉桂相似。

与肉桂尾水的辛辣味略有不同,丹桂味苦。

茶汤味道略苦,但苦味可以及时化解,可以接受。

这种清苦,在圈内也叫“品种苦”,就是肉桂和桂花的明显区别。

提到岩茶的苦涩,这一天麻花看到了一个问题。

“岩茶的‘苦底’和‘苦尾’有什么区别?”

闻言,先查了一下相关的茶叶评价术语。

然后发现没有苦底苦尾的描述。

在GB/T 14487-201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只能找到苦味和涩味的官方定义。

苦,茶汤入口有苦味,回味还是苦的。

涩,茶汤喝下去后有一种舌苔厚块的感觉。

平日喝岩茶,在茶几上说起苦尾苦底,更多的是口头描述。

大家说法不一,没有统一的结论。

在不同的情况和语境下,具体所指的意义是不同的。

"黄观音、白芨关、契丹一般都有苦尾巴."

这里强调的是品种的苦。

武夷岩茶品种很多,每个品种都不一样。

而且有些品种的茶汤会有苦味,辨识度高。

这些苦味不是难以接受,而是独一无二。

比如黄观音的苦难。

试茶时,只要遇到黄观音,无论烘焙的轻重,茶汤入口一般都是开着高花香的。

花香,茶香,美不胜收。

此时,在你从这美妙的茶营中恢复过来之前,你会立刻尝到无尽的苦涩。

仔细分辨,只觉得茶汤里的味道层次妙不可言。

有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跌宕起伏,先抑后扬。

不是在喝茶的过程中,感觉茶的味道很直白,没有什么新意。

同理,鸡冠花的苦味吃起来“苦”。

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白化树种,春天新生的白叶鸡冠花,其鲜叶中富含鲜味和苦味。

对待白芨关这样的品种茶,主流的岩茶从来没有把火烤的太高,小火和中火就够了。

正因如此,喝鸡冠花时,可以获得明显的鲜醇汤感。

爽滑的茶汤除了鲜味突出,还含有很多苦味。

这种苦味并不突兀,反而让茶汤入口别有一番风味。

喝这种茶味能让人更好理解。“道士练气茶”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丹桂的遭遇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茶汤醇厚,茶香尖厉,有肉桂香。如果把汤咽下去,还能尝到一点“刺鼻”的特点。

但与肉桂不同的是,它也散发着苦味。

“XX水仙未过水,留苦底。”

采摘岩茶时,要采摘三四片叶子(不含芽头)。

采茶时,茶叶要带梗采摘,不能只采叶子。

带茎采摘叶子有利于绿化,叶子在摊晾过程中不会粘在一起。

此外,茶梗的保留也有助于绿化过程中叶片内部水分和内容物的运输。

流水的速度要适中。

走得慢,茶青会闷,影响茶香的清澈。

而走水过快,摊晾与摇青环节疯狂吹风,又会导致叶片“变干”,内质流失。

理想状态的做青走水,是让水分有序从叶片内部脱离。

顺着叶脉网络,青叶内部的水分不断往外排出。

在水汽排出的同时,还能带走不少的苦味、涩味物质,帮助后期品质成型。

做青到位,走水走透,焙火焙透的岩茶,不会出现茶汤一入口,立马就尝出强烈苦涩、刺激的体验。

反之,做青不到位,走水没走透的岩茶,自然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状况。

走水过程中,苦涩物质在青叶内部“尾大不掉”,导致苦味滞留,严重影响品质。

“盖碗泡岩茶要沥干,不然会留苦底。”

盖碗泡茶,茶汤倒出过程要干净利落。

冲泡时,不仅速度要快。

快速注水,迅速合盖,直接出汤,全程一气呵成,分秒必争,完成快出水的泡茶要求。

还要沥干茶汤,实现又快又好,在确保速度的同时,还要保障质量。

倒出茶汤后,要是没等沥干茶汤就放下盖碗。

剩在碗底的少量茶水,会被闷得极度浓重,化身成武夷山人口中的“苦底”,影响后续的茶味。

下一冲注水时,这部分苦汤掺入其中,导致茶味变苦、变涩。

再下一冲,要是还没沥干,同样的问题还会再次重现。

导致一泡好端端的岩茶,越泡越苦,越泡越涩。

很多场合下,排除茶叶品质影响,当你遇到越泡越苦,越泡越涩的岩茶时,不用多说,十有八九都是茶汤没有沥干所致!

之前和朋友聊起岩茶的苦。

朋友提了一番话,能让人介意的苦,基本都是化不开的苦味。

在他眼里,茶汤基本都有苦味,入口微微苦的情形,再常见不过。

这种微苦喝到嘴巴里后,很快就会消失,不会长时间停留,对整体茶汤风味而言,无伤大雅。

值得关注的是,那种回味浮现的苦。

或是入口苦味强烈,饮茶后苦味长时间不消散。

或是入口不觉得苦,回味有阵阵苦、涩、麻。

这种回味起来的苦,在朋友眼里,就是岩茶中最讨人嫌弃的“苦底”。

这倒是实话,岩茶以香清甘活为贵,与苦味何干?

不过,苦底也好,苦尾也罢,它们在不同情形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

分门别类,逐一区分,更能看清岩茶里的各种苦!

白茶、红茶都是“女人茶”,想喝“男人茶”,还得看岩茶?

岩茶快出水,滋味就很淡?很遗憾,你遇到一泡内质特别淡薄的岩茶

武夷岩茶为什么会返青?普通茶友喝茶,该怎么分辨返青后的岩茶?

茶圈惊世录,光是闻岩茶的香气,就能闻出山场气息?

作为普通茶友,无论水仙、肉桂、大红袍,有没有收藏岩茶的必要?

关于本次岩茶的“苦底”和“苦尾”并不都是苦的。有什么区别和岩茶的“苦底”和“苦尾”并不都是苦的。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