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
一、“茶”“道”相辅
(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
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
茶之性,益于人。而道教之为“神仙之术,首贵长生”,除了打坐、炼丹,更有着摄生、服饵等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手段。那么,茶,以其既可“明目提神”又可“去脂轻身”之功效,自然成了道士们调理身心、辅仙佐道的理想药食。
茶之德,通于神。茶既然使人心清目明、气定神闲,自然有助于修行者抱朴守一、通达神明。另一方面,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自然是供奉神仙的佳品。或因如此,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且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称为“清祭”,可助达天庭。由于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可以说道教洞天福地、大宫名观无不植茶种茗,可饮可祭,宋代五大道场九宫山建茶寮观,专司茶事;全真道、净明道等在重大道教活动中皆用茶为祭。
(二)茶假道而兴——茶的社会功用与世俗功用
茶之名,达于君。由于上述茶在道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名山道观出产的稀世珍茶,在用于祭神的同时又作为“贡茶”而闻名朝堂。例如道教“清祭”专用的川蜀蒙顶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青城道教“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为“青城四绝”之一。再如,史载武当
“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
“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就这样,经由道教,茶凝结出了能够代表中国茶文化高度的良多精品。
茶之兴,遍于民。唐代崇道,一种与之相适应、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茶文化应时而生。自陆羽《茶经》问世,更是茶风流布,茶道大行。在庙会期间,很多宫观都有煮茶迎宾的传统,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
《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另外,中国人迎宾待客所素有的敬茶献茶之礼,据说也有着深厚的道教渊源。《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
“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
就这样,经由道教,茶也渗入中国老百姓的人伦日用。
二、“茶”“道”相成
(一)道以茶为托
以茶托隐寄志。晚唐以后饮茶的风气,由唐的“酒仙醉士”转化到宋的“茶仙茗痴”。酒朝渐退,逐步饮茶超过饮酒,成为宋代日常生活的第一大饮料。文人所写的茶诗甚至超过了酒诗:以茶赋闲、以茶托隐、以茶寄傲、以茶明志。
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因为隐者多为道者,而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也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以茶喻丹示道。全真派的兴起,则辟径朝着以茶悟道、以茶入静、以茶养生、以茶喻丹的方向发展。如王重阳祖师在《请史四哥啜茶》诗中云:
“木金间隔并无邪,邪正其心趁彩霞。
段段接生云外物,牛儿回首得新茶。”
这首茶诗借焙火煎茶,内涵隐秘:金水烹木茶,自然相交,升降相接,其气传透,结出金丹,茶、水、火、盛器(壶、杯)仿佛构成炼丹的象征要素。一次成功的烹茶,就是一次外丹烧炼、内丹修炼的过程。这是道教咏茶诗的真意,也是全真道茶诗的统领之作,以此意看其他全真茶诗就会迎刃而解。
(二)茶因道而灵
茶风之去奢入俭。文人雅士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道教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
因此,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丘处机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代朱元璋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
茶心之返朴归真。全真派祖师马丹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长思仙·茶》:
“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这首词看似平淡,却言浅意深。“旗枪”属茶中珍品,经营中茶商利润更大。而机心在内丹修炼称作“巧伪”,这么好的茶,如果为投机钻营谋利之人所用,那怎么行呢?茶的本色是无为自然的,并无所谓绝品上品之分,是大自然恩赐摒弃名利的修道之人,为此所用,能增添修炼的功力道行。这首词为后世茶人所推崇,认为道出了茶的自然无为、无机无巧的纯朴性格,如此看待而喝茶,才能亲近自然,获取无挂无碍的心灵感受,茶才成为修真养生、净化思虑的玄物神品。
茶境之超然洒脱。《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而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赋予其中的文化内涵。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
结语
“茶文化”若从狭义上看,毕竟只是一种器物层面的文化,而“道教文化”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茶”字拆开即为“人在草木中”,说明茶作为“物”,一定是在为“人”或主体的使用当中才开显出丰富、深邃的文化意蕴的,才能充分体现出人化自然、自然人化的思想,即所谓“我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道教在同“茶文化”的互动中为其注入了带有道教文化特色的独特印记,有些甚至已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足可见中国文化中的“茶”与“道”之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其实,道教与茶不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之相契,全在“自然”二字。茶乃天地间之清物,生于灵山幽岭,以清风明月云雾为伴,以阴阳五行八极为侣,道士的生活也是如此,养生契宗归,清静合旨趣。茶使道教的信仰、哲学和精神“物象化”,道教思想也融入茶文化之中。道教将契合自然的茶和以茶为载体的茶事活动统一起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生活艺术。
用户评论
在古老的文化瑰宝里,“茶”和“道”的融合给予我心灵上的宁静,感受着那份悠远而深邃的哲思。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茗时,不仅品味茶叶本身的甘醇,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茶艺与养生”之道的独特魅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以茶会友、论道的传统生活哲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体验过一次真正的禅茶静修后,我被深深吸引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到“茶”与“道”的相互交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融入,让我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找到了一丝静谧和内心的平衡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尝试不同的茶品时,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故事,在品味中感知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与“道”,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领悟,引领我们回归生活本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论是煎茶、点茶或是泡茶,每个步骤都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及对传统仪式感的尊重,传递了深厚的“茶艺”情怀。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代表了自然界的馈赠,而与之相融的“道”,让我们在享受饮品的同时,也悟到了宇宙间的和谐之道。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茶叶的不同种类和泡饮方式,探索着“茶”的无穷可能性,仿佛在每一次品尝中都能发现新的“道”。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不仅是饮用的物物,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在日常琐事中寻求心灵宁静。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追求极致品鉴的过程中,“茶”和“道”之间的关系让我思考如何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每一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茶的传统制作技艺,我感受到了技艺与自然、文化精神之间的深厚联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与“道”的结合,在品尝茶叶时感受着时间的流转,每一次品饮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之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寻找一杯好茶不仅满足味蕾,更是在寻求一种内在的灵魂共鸣,“茶”与“道”相得益彰。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艺”不仅仅是泡一杯茶那么简单,在其背后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哲理和生活智慧,令人感叹不已。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尝各种茶叶,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制茶技艺,每一步都像是在探索“道”的深层意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与“道”相融合的体验,让我从一杯杯不同的茶水中汲取智慧之光,在生活的日常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茶”与“道”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不仅能提升品味情趣,还能促进身心健康,成为一种生活艺术。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