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步入青春期,你是否常常因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而感到沮丧?你是否为与父母沟通不畅而烦恼?”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困惑,2017年5月11日下午,“建茂操讲坛”与学校“更好的我,更好的我们!”心理俱乐部联合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与临床心理学博士邓彦鹤为建华学子们做了一场以“青少年与家长的沟通”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初中部各年级、各年龄段约150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此次讲坛,认真聆听。
论坛伊始,邓老师首先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解了大家对心理学可能存在的误解,并从研究者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心理学,随后介绍了“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人们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期是指12岁至18岁这段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塑造自我意识,在行动上,他们希望‘自己做决定’;在情感上,他们能感受到‘父母不是万能的’;在认知上,‘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一时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独立空间的获得与父母的主导之间的冲突’。”
在简单介绍了基本情况后,邓老师选取了电影《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饰演的马彻教导儿子马彻的典型场景,父子俩在马彻上学犯错后,因观点不同而发生激烈的言语冲突甚至肢体冲突。视频播放后,邓老师让学生演示马彻父子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引发和激化的,学生从两人的谈话、行为中,仔细分析马彻与父亲发生矛盾的心理原因,并以此为例,介绍不正确的沟通方式如何激化矛盾。
“不要使用强烈而模棱两可的词语,比如简单的‘不!’,这会让原本应该两个人敞开心扉的事情升级为尊严和声音的对决。”
“和家长沟通的时候,首先要表现出‘同理心’,明白家长这样做是为了你好,然后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尽量心平气和地向家长解释自己的感受,请求家长的理解。”
“说话时,要注意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认真倾听父母说的话,并在对话过程中认真回应,比如使用‘我不知道我是否理解你的意思,是吗……’或‘当你这样做时……我感觉……我希望你能……’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入一些有助于双方更好沟通的肢体语言。这会让父母意识到,眼前的孩子已经是一个理性、独立、有自己想法的人。他需要被认真对待,需要被平等地沟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敷衍了事了。”
最后邓老师告诉大家,要自觉努力培养健康的沟通模式。首先要“践行”,即从自身做起,完善已有的沟通模式;其次要“坚持”,新的沟通模式的稳定和延续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努力做到“自立”。“有了讲清楚的能力,有了理解的意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自立自律,同学们才有资格要求父母真正相信我们、信任我们。”邓老师说。是的,只有思维和行为能力更加成熟,我们才有底气和父母平等对话,也会得到父母更多的支持和放手。
互动环节中,不少同学理性审视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模式,勇敢表达自己的各种问题与顾虑。邓老师认真聆听,并一一给予建议。并鼓励同学们敞开心扉,真诚地与父母倾诉心中的顾虑,共同追寻人际关系之美、家庭和谐之美、生活之美!
整个过程中,邓老师不是在教训学生,更像是一位充满关爱的大哥哥,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一样平等的对话者,有同感同身受,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如何优化与家长沟通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潜移默化中,邓老师的话语也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润物细无声。
论坛最后,“尖毛草论坛”负责人唐瑞和先生和“更好的我,更好的我们!”心理学会岳艳春女士共同为来宾颁发了“生命中心教育学院特邀学术导师”奖牌,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多与心理学课程相关的合作。
撰稿人:刺五加课程实验班王一安
“尤弗拉西亚论坛”项目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