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特色乌龙茶泡法大揭秘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16 11:11:45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各地特色乌龙茶泡法大揭秘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茶要趁热喝,泡好的乌龙茶要在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之内喝掉。每次吃饭之后的一个小时再喝最合适。

第二,每当吃东西感觉油腻的时候,搭配乌龙茶,可以起到去除油腻的作用。

第三,不要在空腹、睡前以及冷茶的情况下去喝乌龙茶,否则会引起茶醉、失眠以及胃寒等现象。

乌龙茶怎样泡才好喝

传统泡法

一、特色:道具简单,泡法自由十分适合大众饮用。

二、冲泡步骤: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

1.先提壶沿茶船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安溪泡法

一、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纯,茶汤九泡为限,每三泡为一阶段。第一阶段闻其香气是否高,第二阶段尝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阶段看其颜色是否有变化。所以有口诀曰:

一二三香气高,

四五六甘渐增,

七八九品茶纯。

二、冲泡步骤:

备具:茶壶的要求与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为先,另外准备闻香杯。

温壶、温杯:滚沸的热水倒入壶内,再倒入茶盅。置茶仍以手抓,唯温杯时里外皆烫。

烘茶:与潮州式相比,时间较短,因高级茶一般保存都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冲水: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闻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旧,第三泡倒满。

闻香:将品茗杯及闻香杯一齐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闻香杯在右)

抖壶:每泡之间,以布包壶,用力摇三次。开水冲入后不摇是为使其浸出物增多。这与潮州式在摇壶意义恰恰相反,因为所用的茶品质不同。

注:安溪产茶自古闻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铁观音,武夷茶之类的轻火茶。

潮州泡法

一、特色:针对较粗制的茶,使价格不高的一般茶叶能泡出不凡的风味,讲究一气呵成,在泡茶过程中不允许说话,尽量避免干扰,使精、气、神三者达到统一的境界。对于茶具的选用,动作,时间以及茶汤的变化都有极高的要求。(类似于日本茶道,只比其逊于对器具的选用)

二、冲泡步骤:

备茶具:泡茶者端坐,静气凝神,右边大腿上放包壶用巾,擦杯白巾,茶匙及其他茶具。

温壶、温盅:温壶时与安溪无异。

干壶:持壶在包壶用巾布上拍打,水滴尽后轻轻甩壶,向摇扇一样,手腕要柔,直至壶中水份完全干为止。

置茶:以手抓茶,视其干燥程度以定烘茶长短。

烘茶:置茶入壶后,若茶叶在抓茶时,感觉未受潮,不烘也可以,若有受潮,则可多烘几次。烘茶并非就火炉烤,而是以水温烘烤,如此能使粗制的陈茶,霉味消失,有新鲜感,香味上扬,滋味迅速溢出。

洗杯:洪茶时,将茶盅内的水倒入杯中。

冲水:烘茶后,把壶从池中提起,用壶布包住,摇动,使壶内外温度配合均匀,然后将壶放入茶池中,在将适温的水倒入壶中。

摇壶:冲水满后,迅速提起,至于桌面巾上,按住气孔,快速左右摇晃,其用意在使茶叶浸出物浸出量均匀。若第一泡摇四下,则第二泡,第三泡则顺序减一。

倒茶:按住壶孔摇晃后,随即倒入茶海。第一泡茶汤倒完后,就用布包裹,用力抖动,使壶内上下湿度均匀。抖壶的次数与摇次数相反。第一泡摇多抖少,往后则摇少抖多。

分杯:潮州式以三泡为止,其要求是,三泡的茶汤须一致,所以在泡茶过程中不可分神,三泡完成后,才可如释重负与客人分杯品茗。

注:以上只是潮州的杂派泡法。

宜兴泡法

一、特色: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二、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

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诏安泡法

一、特色:用于冲泡陈茶,在纸巾上分出茶形,以及洗杯的讲究。

二、冲泡步骤:

备具:首先将布巾折叠整齐,放在泡者习惯位置,茶盘放在壶的正前方。

整茶形:因泡茶所用的茶是陈年茶,碎渣较多,所以要整形,将茶置于纸方巾上,折合轻抖,粗细自然分开。整理完茶形,将茶叶置放桌上,请客人鉴赏。

烫壶:烫壶时,盖斜置壶口,连壶盖一起烫。

置茶:烫壶用的水倒掉后,盖放在杯上,等到壶身水气一干即可置茶,将细末倒在低处,粗形倒近流口,避免阻塞。

冲水:泡沫满溢壶口为止。

洗杯:诏安式所用茶杯为蛋壳杯,极薄极轻,洗杯时将杯排放小盘中央,每杯注水约三分之一,洗杯时双手迅速将前面两杯水倒入后两杯,中指托杯底,拇指拨动,食指控制平衡,在杯上洗杯,动作必须俐落灵巧、运用自如,泡茶的功夫高低从洗杯动作就可断定。

诏安式以洗杯来记量茶汤浓度,第一泡以双手洗一遍,第二泡以双手洗一来回,第三泡则以单手洗一循环,主人喝的留在最后,水溢杯后,用中指擦掉一小部份水,食指、拇指捏拿倒掉。

倒茶:持别注意要轻斟慢倒,不缓不急,以巡戈式倒法,第一杯留给自己,因为含渣机会可能比较大,茶流成滴即应停止。以三巡为止,焙火较重的茶,三巡后,香味尽去,皆不取。

用户评论

枫无痕

哇塞,也太有趣了吧!没想到乌龙茶这么多种泡法,看来地域特色还真是鲜明啊!我以前只知道一种,现在好多新方法可以试试!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我觉得文章写的太浅了,就只是列举了几种泡法,没有深入讲解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茶叶特点。乌龙茶的历史渊源、不同的茶品种、以及泡茶对品尝体验的影响这些都挺有意思的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我之前听别人说福建的乌龙茶要盖碗冲煮比较合适,没想到云南的地方会用这样的方法泡茶!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文章里提到的很多泡法感觉有点费事啊。我还是喜欢简单直接的冲泡方式,省力又方便嘛!而且每个人的口味也不一样,不一定非要按照传统方式才能喝出好味道来。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景忧丶枫涩帘淞幕雨

终于找到一篇解释不同地区乌龙茶泡法的文章了!我一直很好奇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一下各个地方的特色泡法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逃避

个人觉得这种用茶壶反复冲泡的方式有点麻烦,不如直接用热水瓶或者盖碗来冲泡更实惠一些,而且口感也会更加清醇浓郁。不过不同的地区确实有不同的习惯,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学习他们的泡茶技巧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我觉得这种文章很有趣味性,能够让我对各地的乌龙茶文化了解更多。以后如果去旅行的话,一定要记住这些泡法,试着自己制作一些特色茶!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文章写的挺详细的,但是有些地方感觉描述不够清晰,比如具体的温度、次数等等信息都没有详细地说明,希望能够补充说明,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操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开丶若相惜

我更喜欢在家里自己泡乌龙茶,享受宁静的时光,品尝清爽的味道。不同的泡法也许能带来不同的口感体验,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茶味和冲泡方法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忘故

其实我一直觉得泡茶的技巧主要还是需要个人经验积累,每个人的喜好也各有不同,文章介绍的一些泡法只是供参考,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荒野情趣

这种多样化的泡法真的让乌龙茶显得更丰富了! 我以前只知道用玻璃杯泡,现在可以试试其他方法,说不定能够发现新的乐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看了这个文章就感觉想去旅行体验各个地方的特色乌龙茶文化,品尝一下不同地区的茶。 希望以后有机会去看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房

很有趣的文章,让我对乌龙茶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我平时自己不太会泡茶,但是知道这些知识总算有点儿底蕴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感觉这篇文章还是比较浅显的,并没有深入地介绍每一个地区乌龙茶的品种、历史等等,如果能写得更全面一些就更好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锁感觉

乌龙茶真是个好东西,种类多,泡法多样,让人爱不释手!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身影

学习了新知识!原来乌龙茶的泡法这么复杂啊,以前还真没注意到这些不一样的地方。 以后自己在家试试不同的方法,说不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啦!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莫晨

文章介绍的泡法确实挺丰富的,也让我对不同地区的乌龙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