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偶尔,会到间里与茶友们闲聊。
村姑陈发现,大家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是关于冲泡。
介绍岩茶时,问岩茶的冲泡。
介绍白茶时,问白茶的冲泡。
还有的茶友,会直接向阿萝要求:“能不能现场给我演示一遍冲泡的流程?”
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各位看客们合理的要求,基本都会得到满足。
可见,冲泡,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大多数时候,茶好不好是一回事,泡茶的方法不对,才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
那种恨不得冲进手机屏幕,抢过盖碗和水壶的心情,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明白。
所以,今天的文章,专门写给新人。
只要遵守以下5点规则,轻轻松松,就能泡出一杯滋味不错的茶汤。
再不会泡茶的茶友,都能看懂。
《2》
第一步,烫壶温杯。
不管是出去喝茶,还是在泡茶教学视频里,常常看到对方在正式开始之前,会用热水把茶具烫一遍。
这个动作,行话叫做“烫壶温杯”。
用开水冲淋茶具,最直观的作用,就是卫生。
即便是已经清洁完的茶具,依然要用开水再次清洁。
尤其在待客的时候,为了表示尊重,烫壶温杯必不可少。
颇具仪式感的步骤,不仅仅可以给茶具高温消毒,让饮茶更加卫生。
并且,还能够提升茶具的温度,利于我们闻干茶香。
对于品茶而言,闻香是很重要的环节。
它能够帮助我们初步判断茶叶的品质,从干茶的气息中,去感受它有无明显的杂味和异味。
具体做法是,把茶叶投进留有余温的盖碗,将它端起来轻摇三下,再凑近鼻子。
闻香的时候,只要把盖子揭开一道小口,深吸几下,便能闻到浓郁的干茶香。
无论什么场合,烫壶温杯都不能舍弃。
再简单的情况,也要讲卫生哦!
《3》
第二步,茶叶称重。
与茶友们交流多了,村姑陈发现,有些号称有十来年喝茶经验的人,家里居然没有一个克秤。
或许大家会好奇,不是聊泡茶吗,怎么说到克秤了?
克秤的作用,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称重量。
而泡茶之前,称重也是一个关键步骤。
控制好茶水比例,才能泡出一杯浓淡适宜、香清甘活的茶汤。
当然,不同的茶类,投茶量也不尽相同。
以最常见的110毫升盖碗为例,用它冲泡白茶、武夷岩茶、桐木红茶时,投茶量分别如下:
福鼎白茶,投茶5克;
武夷岩茶,投茶8克;
桐木红茶,投茶5克。
如果是泡袋状的茶叶,一次一袋,便可以免去称重,直接投茶冲泡。
可如果是散装的茶叶,就必须称出合适的克重。
不重视称重,随意投茶的结果,就是难以喝到这泡茶最完美的风味。
投茶多了,茶汤喝起来便觉得太浓太涩,口味太重;
投茶少了,又觉得茶味不足,香气薄弱。
其实,不是茶叶品质出了问题,而是投茶量惹得祸。
《4》
第三步,把水烧开。
既然泡茶,是一场茶叶和水的完美融合。
那么,对水温也有要求。
个人建议是,绝大多数的茶类,都可以用沸水冲泡,包括绿茶。
茶圈中很多人说,像绿茶、白茶这类细芽嫩叶的茶,不能用沸水冲泡。
可实际上,用沸水泡出来的茶,明显比温水泡更有优势。
香气更浓郁,汤感更醇厚,层次也更丰富。
由此可见,在高温的激发下,好茶中丰沛的内含物质,才得以充分释放。
也只有沸水,能尽出其香,尽出其味。
所以,不必担心沸水会烫坏茶叶,从而多此一举地等沸水降温,晾凉后再泡茶。
更何况,好茶不怕沸水烫。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沸水也能作为茶叶的试金石。
如果用沸水冲泡后,汤水又苦又涩,且在舌面上久久化不开,再加上杂味明显,汤水单薄。
基本可以判定,这款茶叶的品质有缺陷。
《5》
第四步,环壁注水。
顾名思义,就是沿着盖碗的碗壁,让沸水均匀地浇注在干茶上。
也可以理解为,用水流在茶叶表面上打圈,画“の”字。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干茶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水浸润。
与环壁注水相对应的,是定点注水。
定点注水,就是在注水时,手臂固定不动,直到盖碗里的水差不多注满后,及时收手即可。
这种方式,很适合“懒人”。
能不动,就不动,节省体力。
虽然定点注水很方便,却难以体现出好茶的风骨。
要知道,成品的茶叶,含水量都是极低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只是固定在一个位置,定点注水,会让茶叶轻盈地漂浮起来。
浮在水面上的干茶,只有底下的部分与水接触。
同时,也就只有那一部分的茶叶,在释放内质。
就算加上被水蒸气蒸出来的那一点养分,也是微乎其微,少得可怜的。
故而,泡出来的茶汤,难逃寡淡的命运。
千万不要觉得,定点注水可以提高茶叶的耐泡度。
耐泡与否,主要看品质,看内质丰厚程度。
更何况,喝了十几冲以后,实在喝不下了。
彼时,茶叶的内质还没释放出来多少,岂不是浪费了?
所以,不管是泡白茶、岩茶还是红茶,想要让每一冲茶汤都均匀地释放内质,就得选择环壁注水。
《6》
第五步,快速出汤。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但想要做到“快出水”,对于新人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新人觉得盖碗太烫,并且刚刚注进去的还是沸水,万一把自己烫成红酥手可怎么办?
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导致错过最佳出汤时间,形成闷泡。
但其实,只要买到一只称手的、薄瓷的、宽碗沿的白瓷盖碗,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
另外,在端盖碗的时候,要注意用“三指抓握法”。
也就是让大拇指和中指,握在盖碗的碗沿上,食指则轻轻搭在盖钮上,起固定作用。
如此一来,既不会烫伤自己,又能快速出汤。
好茶的内含物质极其丰沛,不建议一开始就闷泡。
刻意闷泡,只会让茶多酚和咖啡碱过量释放,造成茶汤浓酽苦涩,刺激感强。
而原本的香清甘活,则完全被掩盖住了。
所以,我们提倡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将时间控制在7-8秒左右。
让滋味物质均匀释放,汤水浓淡适宜,才是最佳状态。
最后,大部分茶汤倒出之后,别忘了翻转手腕,沥干盖碗里的余水。
《7》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泡法。
或许会有看官质疑我们,这样的泡茶方法,太教条了,不够灵活。
的确,大部分的老茶客,都喜欢按自己的习惯来泡茶。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泡一杯茶。
相比之下,新手更愿意遵守规则。
这样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标准而中规中矩。
当然,口味重的茶友,喜欢喝浓茶的茶友,肯定要调整。
但若因此让痛风找上门,也都是个人的选择。
不管怎么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众口难调。
大壶泡茶、大杯泡茶、盖碗泡茶,谁才是中秋团圆夜喝岩茶的方式?
天热了,“冷泡茶”和“沸水泡茶”,谁才是喝白茶的最佳方式?
冲泡白茶的3大误区,茶具、泡茶水、泡茶方式,一次性说清楚
泡白茶3大坑,第一温水泡茶,第二泡茶坐杯,第三坑你知道吗?
沸水冲泡白茶也要分季节?冬天合适沸水泡茶,春夏还是冷泡茶?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讲得真好啊!一直想学冲泡不同种类茶,太实用啦,感谢分享这个详细的步骤指导~我打算赶紧试试看效果如何哈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冲泡都感觉自己没掌握技巧,结果茶的味道总是差点意思。看了你的步骤感觉很靠谱,以后试试这样冲吧!特别是茶温的要求,我真是太忽略了,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以前茶味总感觉怪怪的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茶、红茶、岩茶我都喜欢喝,但是想提升冲泡的技巧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资料。这个攻略真棒!图文并茂,步骤清晰简洁,很容易理解和操作,期待下次尝试新的冲泡方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冲泡茶叶本来是很简单的呀,没必要这么复杂。看着这些步骤,感觉反而增加了好多麻烦,还是简单冲泡直接喝比较方便。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的不错,确实不同种类茶的冲泡方法差别很大,我之前总觉得就几种差别不大的步骤,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红茶要多次冲泡,这个我之前还真没细看。以后学习你的攻略冲泡,应该能体验到更好的味道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岩茶爱好者,最关注的是选茶和品鉴,冲泡步骤我觉得可以忽略。毕竟,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只要自己喝得舒服就行了。这篇文章说的有些偏激,把冲泡变得太注重细节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步骤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之前冲泡茶主要是根据感觉来调整,现在有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应该能更容易掌握正确的冲泡技巧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博文有些吹牛皮,冲泡茶只是个简单的过程,没有必要说得这么复杂。其实只要水温合适,冲泡时间适当,就能做出好喝的茶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文章内容比较专业,对小白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希望能再详细一些,更直观的描述每个步骤的操作方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一本解释不同茶叶冲泡方法的文章了!以前总觉得白茶和红茶冲泡的方式不太一样,这篇文章里写的清晰易懂,真让我受益良多!以后学习你的方法冲泡,相信我可以喝到更加美味的茶汤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平时很喜欢喝岩茶,但是对它的冲泡方式还不太了解。这篇博文很详细地介绍了岩茶的冲泡技巧,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强调了水温控制的重要性,这下终于知道怎么才能冲泡出最好喝的岩茶!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啊,将各个茶叶的冲泡方法都总结得很清晰完整,图文并茂使操作更加直观,对于想学习不同种类茶叶冲泡技巧的新手来说非常实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冲泡茶太麻烦了!我看不上那么多步骤,直接倒热水就能喝个解渴。不过这篇文章写得确实蛮详细的,让我想试试看按照步骤冲泡的效果怎么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文章说得有点儿太多,冲泡茶本来就简单,不用这么复杂化。我喜欢原来的方法冲茶,简洁方便高效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茶叶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更合理的冲泡方法。这篇文章讲的思路很不错,尤其对不同种类茶叶的冲泡要求都做了详细说明。虽然步骤有些复杂, 但是我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和练习,就能明显提升冲泡水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内容实用,图文清晰易懂。最关键是我觉得作者对于不同种类茶叶冲泡技巧的把握非常到位,值得仔细研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