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有学问

来源: 茗茶博士
发布时间:2024-09-13 09:59:57

1.泡茶的知识

由于茶叶品种繁多,水质差异明显,冲泡手法不同,所以大家冲泡出来的茶色、香、味也大相径庭。

即使你有好茶、好水、好茶具,如果不掌握制茶技术和工艺,想跑出一杯好茶是比较难的。

要泡好一杯茶,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

水质

水是茶之母,水对于茶就像水对于鱼一样。

一般符合“源(源)、活(流)、甜(甜)、清(洁)、淡(重)”五大标准的水才算好水。

茶圣的陆羽有“上有山水,中有河,下有井”的思想。

当代科学实验下,泡茶的水质评价结果是——: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

水温

水温的不同决定了茶汤的色、香、味,也与茶叶中化学成分的释放有关。一般会根据茶叶的类别和泡茶的原料来调整水温。

粗老原料的茶叶需要用开水直接冲泡,细嫩原料的茶叶需要用凉开水冲泡。

具体来说,龙井、信阳毛尖茶等高档娇嫩绿茶,要用温度降到80度的开水冲泡。

乌龙茶等绿茶要用茶具加热后再泡,砖茶等蒸压茶要用100摄氏度以上的开水冲泡,最好是烧开后。

时间

泡茶的时间和次数与茶的种类、水温、用茶量、饮用习惯有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红绿茶都是用茶杯浸泡,每杯3克左右的干茶,用200毫升左右的开水冲泡,加盖4到5分钟后饮用。

比如喝磨细的红茶和磨细的绿茶,用开水冲泡3-5分钟后,它们的有效成分大部分都会被浸出,一次就能很快喝完。

茶叶数量

泡茶时的用茶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要看茶叶的种类、茶具的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

在家里泡茶,一般来说,每克茶叶可以用50到60毫升的水浸泡,开水更好,但茶叶的量有所不同。

如果用乌龙茶,茶叶的消耗量会比普通的红绿茶多一倍以上,而冲泡的水量会减少一半。

情绪

泡茶不仅是一种茶香茶韵的感受,更是一种与自然的对话。

茶艺界有“一人得灵,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说法,这是制茶人良好心态的体现。

只有以平常心态,才能做出最好最纯粹的味道。

其实,要想泡出好茶,不仅要把握好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

还要讲究有序优雅的冲泡方法和动作。这里有八个环节:煮壶、温杯、定茶、高泡、刮沫、低灌、闻香、饮。

总之,制茶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值得茶友和品茶师去探索。

2.拜茶是修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客人来拜茶的民间传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被视为礼物和贡品。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生活的乐趣却渐行渐远。

想在当今社会放松身心,可以试着放慢节奏,学会饮茶、品茶、拜茶。

而且在当今社会,喝茶可以算是一种接待客人的方式,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很有讲究。

通常,拜茶包括备茶、取茶、拜茶、续茶四个环节。

备茶时,茶杯、茶壶、托盘、壶和盛茶的盒子都必须保持清洁。客人坐下后,询问顾客对所喝的茶是否有特殊要求。

取茶时要使用茶匙、茶匙等专用器具,并根据茶叶的品种决定用量,尽量不要用手去抓,以免运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质量。

敬茶时,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前面。请客人喝茶时,要把茶杯放在托盘上,双手奉上,手指不要碰到杯沿。

续茶的过程中,茶杯从桌上拿起,双腿在前,将茶侧身倒入客人的杯中,可以体现优雅。

主人和客人交谈、喝茶时,要及时加热水,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给客人敬茶时,有四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一、淡茶满酒,俗话说酒半满茶。

上茶时,倒入茶杯的茶不能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要太热,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如果倒满茶杯,不仅烫嘴,还有赶走客人的意思。

二是奉茶。上茶时,要对在场的人说“对不起”,然后用右手上茶,从客人的右边,面带微笑,看着对方说:“这是你的茶,请慢用!”

客人应该站起来说“谢谢”,并用双手拿茶托。

三是茶崇拜的表现。敬茶人的表情要温和、微笑、亲切、端庄,给客人留下好印象。

第四,茶水服务的顺序。提供茶水服务时,应先按职位高低给职位高的客人或客人中的老人,再按职位高低给自己的同事。如果是同行,应该先请女士喝茶。

茶道活动中的茶崇拜除了献茶,还包括鞠躬仪式、掌伸仪式、道德仪式等仪式内容。

在日常待客过程中,茶道礼仪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实践。如果喝茶的人对茶有很深的了解,

这些敬茶的细节,既能体现敬茶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3.茶叶储藏技巧

茶叶非常干燥,所以茶叶的吸附性很强,所以存放要保持干燥无味,以免让茶叶变质。

因此,对茶罐的要求较高。储存茶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类型;

比如大宗茶叶与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就不同,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的储存方法也会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大宗的茶叶贮藏,除了传统的石灰块储藏法和炭贮法外,还可以用抽气充氮法、冰柜储藏法等。

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铁制、锡制、有色玻璃瓶及陶瓷盛器密闭贮存;

石灰、木炭等干燥剂贮存;

5以下的冰箱贮存;

保温性能良好的暖水瓶贮存;

新而无味、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贮存。

再比如,不发酵茶、半发酵茶与全发酵茶的储存要求与方法也有不同讲究。

不发酵茶类包括白(如寿眉、银针白毫等)、黄(如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绿(如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茶类。

不发酵茶含高量的维生素及活性的营养素,最容易受到光晒、潮气与气味的影响及破坏。

一旦遭晒、受潮,茶叶便会变色、变味、变质。

储存绿茶必须防晒、防潮、防气味,要么放置于荫凉通风之处要么藏在冰柜之中。

半发酵茶主要包括青茶、乌龙茶等,既有不发酵茶的特性,又有全发酵茶的特性。

储存清茶必须像储存绿茶一样“防晒、防潮、防气味”。

不过,由于青茶的保质期稍微较长,储存要求便可松懈些。

根据青茶的轻重焙、轻重发酵而酌时储茶,便能保存清茶的新鲜了。

全发酵茶包括红茶、黑茶等,这种茶经过完整的发酵过程,已无绿茶的特性、特质。

茶叶的本质与味道已转换成发酵之后所特有的味道。

这种味道,越久越醇,价值越高。因此全发酵茶不需要防潮、防晒。

不过,将它密封存放还是必要的,以免受异味侵袭。

储存茶叶有一条基本规律:不论是哪种储存法,存放茶叶的盛器要做到密闭、避光、干燥、低温、无味,

并且盛器密闭性能越好,就越容易保持茶叶的质量,容器内茶叶保存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

由此可见,茶叶的储存是泡好茶、品好茶的基础环节,茶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茶汤的表现与口味,储存好茶叶,乃根本。

用户评论

此刻不是了i

太认同了!以前觉得泡茶只是随意冲水加热,现在才知道那么多讲究。从温度、时间到种类等等都有学问在里边,以后要好好学习一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完全是真理!我妈就是个泡茶高手,什么茶都弄的香气十足,味道正合适。其实仔细一品她动作,的确很有技巧的,现在我也开始试着模仿。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好如初

这篇文章说的很对!泡茶确实是一门艺术,像画画一样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我每次泡茶的时候都会静静地观察水中的气泡、茶汤的颜色变化,仿佛在跟茶叶对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留遗憾

学习了,现在开始重视起来 泡茶的细节,以前总是随随便便冲个杯子就finished…下次换种方式再试试! 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泡茶达人”哈哈~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笑叹★尘世美

我可不信这玩意儿有学问,不就是冲水喝吗?搞得好像很复杂的样子。太追求儀式感了吧?还是简简单单的直接喝茶就好。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其实泡茶很简单嘛,随便弄弄就可以喝了,不用那么复杂。还不如花时间做点别的事情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德花瓣

我倒是觉得学习一下泡茶很有好处! 不仅能让自己变得更放松,还能体会到不同茶汤的独特韵味. 就像品酒一样,也是一种享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个人

说的很好!确实,泡茶看似简单,但每个步骤都有讲究。从水温、冲泡时间到使用的茶具,都需要我们精心对待才能真正品尝出茶叶的美好之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虚伪了的真心

我以前也觉得泡茶没什么技术含量, 后来接触了不同的茶类,才发现这确实是一门艺术,需要去探索和研究。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制备方法,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香气、口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说的很有道理! 泡茶确实是可以锻炼人的耐心和细心程度的,从挑选茶叶到冲泡每一杯,都充满着乐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青裳

我也很喜欢泡茶!但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太过强调“学问”了,放松心情享受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里缺他

文章写的还不错,让我对泡茶有了新的认识。我现在更想去尝试更多不同的茶叶和冲泡方法来体验它的魅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觉得说的真不错!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泡杯茶就是让自己暂时远离烦扰的一刻放松时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优雅的叶子

我反而觉得,把泡茶弄得那么复杂就失去了乐趣。还是轻松愉悦地喝一杯简单的茶比较好。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歇火

我喜欢看这种博文,让我了解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事物。原来泡茶也能这样讲究!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疯人疯语疯人愿

这篇文章很吸引人!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尝试一下自己来泡杯好茶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我以前觉得泡茶只是喝水,现在看来它其实很有文化底蕴,需要用心去体会和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我觉得这篇文有点把泡茶神化了,不就是冲个茶吗?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作者的观点和观察很深刻!让人对茶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