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重而脚断,清香轻而花轻。
六腑皆眠,诗数清。
宁静而深远,从而达到你的最终目的,我是林。
茶行业造假现象频发,很多茶友深受其害。在这里,我分享一个和受骗的茶友的聊天记录:
茶友:“林先生,我今天上头条了。年前买了一斤11年的白茶。味道淡,口感薄。有什么问题?”
我:“这茶你花了多少钱?”
茶友:“我当时在做活动,折扣很大。原价1000多,打折200多。”茶一定是真的,是我的冲泡技术吗?"
我:“这茶你怎么泡的?”
茶友:“我发现你写的几篇文章。5克白瓷盖的干茶配110ml盖碗,开水冲泡,我也试过快速出水坐杯。我也尝试过泡茶。这汤感还是不尽如人意。”
我:“你怎么确定不是买的老茶?一般来说,没有商家会做亏本生意。今年的老茶卖这个价,绝对有问题。”
茶友:“没听说老白茶会老。我给你发一张我干茶的照片,帮我看看。”
我:“这种茶整体颜色偏暗,干茶梗太完整。看起来像做老茶的姿态!”
很明显,这位茶友买的是老茶,但由于对制作老白茶的了解不够,即使品尝了这种茶,他还是被蒙在鼓里。想必无数茶友都被同一招骗过。卖假茶的商家虽然可恶,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出假茶。
认清他们的欺骗。在消费者维权意识充分的今天,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双“金眼睛”,识破假茶套路再掏钱,举报维权!
白茶散陈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有很多爱茶的人不知道散白茶也做老茶。这是因为与压制白茶饼和散茶相比,陈年的概率更低,所以商场里的老散茶自然更少,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老散茶。
为什么在市场上,茶饼比散茶要古老得多?这是因为白茶饼通常是以饼的形式呈现,不使用茶刀撬开,很难发现是不是内外一口。一些无良商家在压饼时会在茶饼内部填充掺假掺杂的劣质茶叶。
把茶叶铺在茶饼的表面。就算是一个喝了很多年茶的老茶鬼,也不能通过观察外表来辨别真伪。当然,这是高招白茶糕的老做法。
白茶散茶是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经过萎凋和烘干两道工序制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茶青一直保持着最自然的形状,枝叶繁茂,干爽蓬松。由于白茶和饼茶在外观形态上的差异,散茶年代久远,
很容易察觉。所以散茶用的少,但这并不代表不使用散茶。正是因为爱茶人士先入为主的“白茶不是老茶做的”的观念,让他们在买茶的时候放松了警惕,结果白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既然白茶和散茶也做老茶,那么买的时候怎么判断呢?如何避免买到老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看、闻、尝!
希望。白茶外观
做老白茶,顾名思义,通过非正常手段,让新白茶迅速催化出场,成为身价几十倍的“老白茶”。通过极端手段获得的“老白茶”,与自然干仓存放陈化的正宗老白茶明显不同。
尤其是颜色。
比如文章开头,茶友买的老寿眉,茶梗粗,枝干宽,明显是秋寿眉。但看其干茶的颜色,呈棕黑色,颜色极不自然,没有“五彩”秋白茶的颜色特征。
秋长寿眉从春季到秋季生长,光照强度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使秋白茶颜色丰富。夏秋季节,光照强度大,温度高,茶叶中的叶绿素容易被破坏。
所以茶叶更多的是黄叶素和红叶素,被阳光“上色”。它使秋天采摘的寿眉五彩缤纷,有茶色、墨绿色、砖红色、墨绿色等多种复杂的颜色。
秋白茶是一种颜色丰富的新茶。长期存放后,这些颜色不会改变。存放时间长的老白茶,只是颜色变得陈旧,而不是从五颜六色变成一团黑色。除非是用非正常手段制作的“老白茶”,
茶叶中的色素已经被严重破坏,看起来黑乎乎的,毫无生气。
气味。白茶香气
老白茶是经典,有甜、枣、药用、舒适的香气。正确存放的老白茶在存放多年后,茶叶中的香气物质会聚集、陈酿,形成浓郁、平和的茶香。
以一款八年老白茶为例。它的茶应该是什么味道?品质好的老白茶,浓而香。再闻一闻,会发现浓郁香甜的枣香扑鼻而来,然后是一种沉稳迷人的药香,层次丰富分明,没有任何杂味和异味。
品质好的老白茶香气舒适,而极端措施制作的老白茶在加工过程中会被破坏,成品茶香气焦烂闷,仔细闻会有点刺鼻。
爱茶人士在购买白茶时,如果茶叶气味怪异,即使不是老茶,在其他方面也是有缺陷的。不建议购买!
产品。白茶汤
通过一杯茶汤来辨别一款茶的好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冲泡后品尝。用敏感的舌尖感受岁月赋予的老白茶的醇香。经过长时间的陈方,新白茶的内部成分在慢慢变化,多酚类物质不断被氧化。
转化成更稳定的类黄酮。使老白茶的口感更加平和收敛,无论是茶香还是茶汤,茶味物质都得到充分转化。茶汤浆感明显,口感醇厚爽滑,药用价值高,极具收藏价值。
制作老白茶,茶青品质差,存放时间短,内质转化弱。被极端老套的工艺破坏后,茶汤所能呈现的味道有限,茶汤色泽浑浊,味道平淡,香气不佳,没有韵味。另外,老茶比较单薄,饮用价值低。
从健康角度来说,不建议大家都喝。
白茶,越老越有饮用养生的价值,这让很多爱茶人士盲目追捧老白茶。这种消费心理被有心的茶商利用后,制作老白茶应运而生。把好的白茶储存好,久而久之,你就能喝到甜茶味了。如果一味追求老茶,
只会适得其反。理性对待老白茶,提高品鉴能力更重要。
本文由百江茶学院原创,版权归百江茶学院所有。